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187章 佛法有边

公历1979年1月23日,张扬离开兴威南下,去往孟利镇。

今天的孟利镇,多了几分肃穆和庄严,街边零星走动着几名红袍僧侣,和警戒的战士一对比,有了分异域风情。

不过这本就是缅甸应有的风景。

军政府控制的城市,总是缺不了僧侣和军人交汇而过的景色。

九旅控制区都是苦山沟,佛寺少,僧人也少,才显得这番场面有些异样。

几辆吉普车停在佛堂前,张扬下车后,登阶而上,直入庙宇。

一名高僧早就等在门前,一见张扬就合手问好。

张扬和煦的笑问:“奈蓬大师,久仰大名!”

奈蓬颔首笑答:“张委员,今日叨扰了!”

“大师还会说中文?”张扬有些诧异地问道。

“我曾到版纳修行,学了些许华文。”

张扬略微颔首,缅甸佛教乃国教,高层会中文并不稀奇。

今天的会面,对佛教会来说格外重要,派出一个会中文的,也是理所应当的。

跨入门槛时,张扬突然有玄机的笑问:“大师,我是不是要脱鞋?”

按照佛家礼仪,进寺和上塔,都要脱鞋,这是缅甸公认的习惯。听闻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国家元首,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当然这只是僧侣的法度,至于奈温等军头遵不遵守,就不得而知。

奈蓬淡然地说:“心中有佛即可,不必在意繁文缛节。”

张扬嘴角微扬,大步跨入佛院。

“大师,容我上炷香!”

说完,张扬就接过警卫点燃的香烛,按照客家人的习俗,肃穆地向菩萨上香。

“这是给英勇牺牲的战友的告慰!”

至于战死的缅族战士,轮不到张扬拜祭。

张扬虽是坚定革命战士,但给战友上香,并不算违反唯物主义。

本地的战士,遗愿里都希望死后有人拜祭,张扬也是应已故战士遗志而行。

这也算马列的缅甸本土化吧。

牺牲的战士里,很多是华人华侨,战死不能回归故土,出于华人几千人的传统,上香是应该的。

望着这一幕,奈蓬若有所思。

插好香,张扬招呼奈蓬入座。一旁早就摆好桌椅,也沏了茶。

入座后,双方的会谈才算开始。

九旅与佛教会的接触,始于孟利镇的送灵法会。

山口一战,火箭弹齐射一次送走上千缅军士兵,战后腊戌僧人主动找上门,想要告慰亡灵。

这是缅甸的国家传统,九旅也就答应了。

孟利法会后,双方进行了私下接触,多次交流后,也就有了这次会面。

奈蓬大师不简单,他是曼德勒德佛教理事会会长,是曼德勒省的得道高僧,也是腊戌佛会的上级。

对方都派出一方领袖了,九旅自然也要对等。旅部商讨后,决定由张扬直接与佛教谈。

佛教是缅甸国教,全国僧侣人数约为6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

但就佛教徒数量,就是仅次于缅军的全国第二大势力。

全国近80%人口是佛教徒,缅军战士绝大多数信仰佛教,更是彰显了佛教的影响力。

在这个近乎全民信佛的国度里,要解放全国,达成革命,就必须与僧侣达成统一战线。

哪怕是一时的统一战线,也是必然要做的。

如今国内经济一路滑坡,社会就像一个冒气的高压锅炉,似乎随时都要爆炸。

危机当头,佛教的独特地位就越发凸显。

九旅有必要,也必须和佛教接触,互相传达彼此的想法。

民怨沸腾下,军政府的政策也作了改变。

在过去二十年,是奈温独裁统治的强势期。

奈温一再出台政策和法律,不断打压佛教,清理僧侣对政治的影响力。

在这个时期,佛教失去了官方授予的国教地位,僧侣不再拥有政治地位,全国佛教评议会也遭到解散。

僧侣被驱逐出政界,经济活动也被严格限制,僧侣只能龟缩于寺庙之中,整日吃斋念佛。

要论能忍,耐得住寂寞,谁比得过佛家呢?

这些年以来,国力衰微,国民困乏,整个社会积累了大量矛盾,就连上层也对当局多有怨言。

68年、72年的仰光游行示威人群里,不乏僧侣的面孔。

显然佛教徒已不甘寂寞,已经与群众走在一起,蠢蠢欲动了!

奈温已古稀之年,对国家的控制力不从心,有心释放一些缓和矛盾的气息,以平息民怨。

去年,仰光就传出重开佛教评议会,召开全国僧侣代表大会的信号。

军政府对佛教的“封杀”已经开始松动。

果不其然,今年初,曼德勒等远离首都的省会,地区性的佛教理事会悄然浮出水面,公开活动。

佛教再次走上政治舞台已是必然。

在这个风起秋萍的时节,佛教对自身庞大的影响力表现得有些信心不足。

七八年旱季作战,九旅登上全国舞台,成为最强的地方反叛势力。

这自然吸引了佛教的注意。

不管是借势而为,还是借力打力,又或者借接触九旅的机会,向军政府输诚,都推动着佛教这个庞然大物,一步步向九旅走近。

根据地扩大后,九旅接收了更多的佛寺和僧侣,并要进一步推进宗教改革。

同时,要南下也要借力佛教。

这也驱使着九旅向佛教伸出橄榄枝。

利益趋同,驱使着双方不断靠近,也就有了这次会面。

张扬大手向茶杯示意,说:“大师请喝茶!”

奈蓬伸出右手拿起茶杯,细品起来。

张扬明敏锐察觉,奈蓬的左手先不自觉的先动,左臂膀先倾斜一下,才是右手上扬,拿起茶杯。

这是身体本能地反应,张扬却从中窥见不少信息。

缅甸佛教的宗教习俗一大体现是,右为上,左为贱,且女卑。

民间佛教徒也有体现,那就是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要用左手待人接物,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

按照很多缅甸人的说法,左手是用来洗屁股的,不是用来吃饭的。

这点倒是和印度一样。

缅甸深受印度文明影响,加上南传佛教追根溯源沿袭自古印度,当然也就学了不少陈规陋习。

这可就苦了左撇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逆着身体本能行事。

显然,奈蓬大师是个左撇子。

张扬对此嗤之以鼻,学谁不好,学阿三哥。

用筷子吃饭,才是正道!

不过移风易俗,要到解放全国后,再行施政,张扬对此并不多想。

“大师,你对木姐僧侣进修学习一事,如何看待?”

张扬突兀的问道。

奈蓬没想到对方这么直接,愣神了一会。

今年年初,民政部腾出手脚,组织木姐、南坎的三家庙宇的宗教人员,进行一个月的进修学习。

学习内容很经典,就是教员时代的宗教管理法。

不过九旅删减了许多“吓人”的知识,以更贴合缅北本土。

民政部宗教处一视同仁,不管是僧侣,还是神父,都在一起学习,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资料南传后,在佛教徒里掀起了不少波澜。

缅甸首次出现世俗政权(势力),干涉传教,并当教派的老师。

这在南边的僧侣看来,很是离经叛道。

奈蓬组织语言,慢吞吞的说:“加强军教交流,是个大胆的尝试...”

方丈打起玄机,说起大话,却无半分实质性内容。

张扬对此也不好在逼问。

今天的会面双方是平等的,还没到九旅居高临下,指导佛教改革时刻。

“在这个红旗翻涌的时代,僧人不能关起门敲木鱼,两耳不闻窗外事。仰光历次的游行,也少不了僧侣的身影。”

“这意味着人民一员的僧侣,也无法忍受独裁政府的恐怖统治...”

“从发展国家,解救人民痛苦的角度来说,缅共和佛教会的追求是一致的,九旅与理事会是有合作空间...”

高谈阔论后,张扬话音一转,说:“偏远山区,需要佛教去播撒佛音,去普惠人民...”

听到这,奈蓬眼睛一亮,不自觉地点头。

张扬也笑了,他不介意给佛教一些甜头。

有些这个甜头,双方的洽谈更为顺利,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曼德勒佛教会默许九旅推进已有的宗教改革,这点佛教会无法改变,只能默许。

九旅允许僧侣到莱别山等山区,传播佛法,并在民政部审批下,修建佛寺。

这个允诺听起来很大,但也就是吊在驴头前的萝卜。

缅北山区信奉原始宗教,百姓的信仰颇像华夏百姓,那就是万神不惧,见山就拜,见庙就上香。

山里苦寒,山民贫苦,可没有油水供奉寺庙,也没有这个传统。

几百年以来,佛教都渗透不进缅北山区,除了战乱这个首要因素外,也还有民心不向佛、地理阻隔等要素。

九旅只是给了允诺,佛教要是一头扎进山区,那也是一件好事。

缅甸僧侣和华夏僧人不一样,他们懂佛法,也懂一些医术,并愿意救济生民。

山里缺医少药,僧侣愿意进山,也是一种补充。

民政部逐步推行山民下山,迁村计划要成功是水磨功夫,是一项持续三十年,乃至更久的计划。

在这期间,佛教进山,与山民下山不冲突。

至于修建佛寺,有审批卡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为九旅争取很多时间。

到这里,张扬没在深入下去。

以后两方打交道的机会多得是,没必要过去急功近利,被对方看出虚实。

至于佛教参与走私、粮食交易等,自有“小弟”出面。

张扬和奈蓬闲扯一番国家局势和民生后,也到了正午时分。

两人默契的起身,就此搞别。

一番客套后,张扬上车北归,继续视察新解放区农村的活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