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130章 交公粮

9月初,热带风暴余波平复,农田再次耕犁,正处于灌溉养田、秧苗未长阶段,农民得到了片刻农闲时间。

趁着这个时机,根据地启动农业税征收工作。

9月12日,税务小队奔赴各公社,在基层机构协助下,开启首次夏税征收。

税收的重要性,对一个政权而言,是为生死攸关,张扬特别注重此次征税。

为了保证税收队伍的纯洁性,一线税务员没有调用民政部门职员,而是从全旅范围内选拔新人。

人选要求初中文凭以上,且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政审和成分鉴别更少不了。

为了配合税务员,旅部另外成立独立的警卫队和运粮车队,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经过2个月的人员培训后,税务局成立18支小队,在镇、大队、村三级基层政府配合下,直接下村收粮。

晨曦中,以邱余、王蒙为核心的第6征税小队来到南茂山寨。

邱余、王蒙都是滇省农家子弟,36名税务员也都是来自内地,和当地百姓没有瓜葛。

这也就隔绝了税收员徇私枉法与贪污腐败的土壤。

出自华夏农村的他们,对公社纳粮的流程一清二楚,懂纳粮的难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百姓交粮时的痛点。

父辈纳粮时的艰辛,足以让年轻税务员对根据地百姓产生共情,而不是一个冷漠地收税人。

得知公家今天来收粮,村民早早聚集在打谷场。

寨子以前没有公共打谷场,每年的晒谷季都是一大难题,也少不了邻里纠纷。

土改后,民政部支援了一批水泥,村村集体在村头修了一个大打谷场,以供村民轮流晒谷。

富余人家会自购几袋水泥,将自家院子硬化,就不用排队到大场晒谷。

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土改带来的经济改善,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农村,晒谷只是其中一个改变。

占地近2亩的打谷场,今天被分成一块块,码放着用箩筐装好的稻谷。

孩子在谷堆间奔跑,肆意地播撒欢快的童年。

大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脸上带笑却内心忐忑的望着收粮队。

秤砣等工具刚摆放好,村民就围了上来,心急地问怎么交公粮。

邱余拿起铁皮喇叭,“乡亲们别急,先后退5步,别挤在一起。”

民兵小队适时隔开百姓,清出一片空地。

“大家不用急,咱们按照名册来,喊一个名字,就上来一家人。”

邱余这么一说,大家就不急了。

土改时,村里有花名册的,领化肥时也按名册顺序来,村民们清楚自家在里面的位置。

“申克、阿葵家!”

“哎!”申克立刻举手,示意轮到自己了。

“你家4口人,一共12亩口粮田,和8亩旱地。这次只收口粮田,一共收600斤公粮。”

邱余耐心的问:“田亩数和纳粮数,你有疑问吗?”

申克早就反复算了无数次自己该交多少粮,他当即肯定的点头,“没有问题!”

“那就签字、按手指。”

“这是你的收条,拿着收条去买农具,有6折优惠。”

交粮还有这种好处,申克喜滋滋地接下条子,郑重地放回口袋。

旁观的村民更加热切,想着等会拿到收据,能换来多少优惠。

有了申克家示范,收粮流程很顺畅,基本每家用时15分钟,就能交完粮。

申克夫妇没有留在打谷场看热闹,而是推着板车,悄咪咪地回到家对账。

阿葵关起大门,在大门背后,用粉笔写出-600的大字,汉字斤她不会写,写成了个字。

夫妻俩并不觉得字丑,而是喜滋滋地望着一扇门板的“账单”。

“阿克,我们还剩3000斤谷子,今年不用买粮了!”

申克笑呵呵的说,“还有坡地番薯没收,谷子应该吃不完,还能卖不少呢。”

“是啊!我和你都在食堂吃中午饭,还能省下不少粮食,秋收时还有一批谷,吃不完的。”

阿葵突然想起一件事,拉着丈夫的手问,“给村集体的公粮,真的能用杂粮充抵?”

“能的,村里也是卖给农场,换成钱或者猪仔。”

申克在工程一团干工,阿葵在财务局食堂帮厨,两人都领一份工资,算半个“城里人”,孩子也在木姐小学读书。

家里自然没法耕田,旱地还好,种番薯不用多管,以番薯藤免费为代价,让邻居照看,申克只需每周放假时回家打理就行。

种稻谷的水田就不能这么来。

在根据地的号召下,春天时申克决定将口粮田交给村集体种植,代价是1成的收获要上交给村公所。

阿葵欣喜的笑了,“那可真太好了!”

“剩下的谷子可以留着,吃或者卖都可以。我们领的两份工资

还能攒下不少钱。”

接下来的时间里,阿葵笑容没停过,晚饭还炒了一份腊肉,让两个孩子饱餐一顿。

夜里,阿葵翻身问丈夫:“我们一年能攒下300多,这么多钱,该怎么办?”

她的惶恐,是因为钱太多了!

夫妻俩不用种田就能吃饱饭,甚至可以卖余粮,打工的工资相当于纯赚。

申克一个月工资有40多元,阿葵是10多块钱,省吃俭用肯定能攒下三百多元,折合缅元十万元。

这个天文数字,无疑吓坏了她!

去年的今日,家里惨祸不断,接连送走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钱无所存,饭不足饱,家徒四壁。

可现在一年就能攒下10万元。

没见过这么多钱的阿葵,非常的慌张,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申克闷声道:“想那么多干嘛?吃饱饭就行!”

“你不懂,根据地领导还不懂?听张旅长的话,跟着走就对了!”

阿葵笑了出来,“那当然了,张首长可是佛祖在世,听他的准没错。”

就算如此,阿葵还是睡不着,翻来覆去地折腾床板和丈夫。

第二天一早,阿葵提着木桶上水塘洗衣服,听了满箩筐的八卦。

出去时,她满脸笑容,回来时却有些异样。

“阿克,大事不好了!”

“村里种田的不满意分成,觉得吃亏了,我们外出打工的给的公粮太少。”

申克着急地问:“是哪个公粮?”

“给村集体的那个!”

听清楚后,申克反而淡定下来。

“你不用着急了,这么大的事,一时半会定不了,最终是公家说了算。”

借着各村交公粮,村民聚集的时机,种粮农户都在反应,种田吃亏了,给进城的人占了便宜。

讨论声势不断扩大,农户们一致认为应该提高管理费。

管理费这个词,太文绉绉了,农民可不会用。

这是种田农户向税务专员反应问题时,邱余顺嘴提的。

其实进城农民工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由种田农户代为耕种,收取一定的费用,用租金、地租形容更形象贴切。

不过根据地内部舆论就有点诡吊,农民很默契的不提租这个词。

土改时,九旅枪毙了一批批头人、地主、放高利贷的,然后将土地平均分配。

农民叫好之余,回忆起当时打靶的血腥与恐怖,现在依旧心有余悸。

地主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词汇,没人愿意提,更不想被扣上收租的帽子。

这次提高代耕租金的风波里,农民默契地用起管理费这个高大上的名词。

春耕时,根据地发现进城打工农民太多,为了避免农民回流,导致用工荒,也为了避免土地抛荒。

旅部仓促推出代耕制,约定以村集体平均亩产为准,夏收时田主向耕户缴纳一成收获,作为代管费。

实际执行中,村集体为了避免耕户只挑肥田种,瘦田没人耕,就和农户约定,统一耕种,统一收代管粮。

代管粮卖给农场后,换钱了再分,或者购买猪仔,建集体养猪场。

在耕田劳作中,农户普遍觉得吃大亏了!

一边是自家的田,除了交公粮,剩下全是自己的。

另一边是代管田,同样的劳作量,到手的收获却只有自家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

在计算切身利益上,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能掰扯出大体的数字。

凭啥干一样的活,收获少这么多?

凭啥进城打工的,能吃双份好处?

凭啥不用干农活,收成就和辛苦种田的差不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种田农户很不乐意这个局面,特别是在交公粮时,各家各户拉粮食回家的鲜明对比,更刺激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虽然不满意分配比例,但农户行为却不过激,而是积极的向税务员,向他们见到的公务员反应问题。

旅部很快就收到农户的意见,却没有立刻发声,而是倾听农民的意见,让农村工作组走访基层。

公粮不断的运回粮库,旅部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征粮顺利,张扬的大半精力也投入其中。

至于叫租金也好,还是管理费,就先发酵一段时间,各方充分发声后,再行处理也不迟。

9月17日,18支征税队返回木姐,大体完成夏税征收工作。

张扬拿到了农业税税收总册。

根据地本部一共6135户农村家庭,其中1230户是新农村农户,今年新村免税,剩余4905户农户才是纳粮主体。

此次夏税一共征得122万斤粮食,实际入库稻谷约为110万斤,约合610吨。

农民是狡黠的,除了部分老实善良的农民,规规矩矩纳粮,其余山民都想着少交一点粮食,或者交多一点差的粮食。

所以收粮

时,不都是品质上佳的稻谷,很多稻谷是瘪的、湿的、带稻穗的,甚至有掺合沙子的。

第一次纳粮,征粮队对农民要求不高,只要不过分,掺入太多杂物,或者以假当真,都会收粮。

放宽收粮要求,必有损耗,所以入库少了几万斤,也是正常的。

在制定收粮标准时,张扬就预想到了这点,甚至设想会发生农民集体抗税事件。

为了镇压预设中的抗税骚动,征粮小队配备了警备小队,进村时还会调来一支民兵小队。

现实状况比预想的好很多,没有发生群体抗税现象。

全根据地一共有51户农户不交税,而且只是零星出现,没有形成风潮。

每当出现不交税而闹事的人家时,村民都会用戏谑的眼光围观。

交了税的百姓,反而不齿不交税的人家,并没有站在抗税的立场看问题。

没有邻里支持,抗税户只是零星出现,形不成风浪,更不会耽误税收进程。

坚持不交税的人家,征粮队也不会上门强收,更不会使用暴力手段。

对付他们,有村集体和群众监督就够了!

舆论压力足以让抗税户抬不起头,以后也不会有优待政策,治他们的手段多得是。

在一片喧嚣中,根据地的第一次农业税征税工作顺利完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