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67章 工地上的做题家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四日,农历正月初八,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木丝河口两岸,春耕正忙。

去年冬耕后,农场职工没有停歇,开荒修渠忙不停,又开辟了三千多亩水田。

北岸瑞丽县耕法成熟,能做到一年三熟,农忙和播种连在一起,除了冬月,一年都是农忙。

南岸农场都是生地,也没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没办法连播,所以不等春耕节气,提前播种。

几台柳江机械厂产的拖拉机拉着宽大的犁田机,将水田里的泥块搅碎,拖出长长的泥浆波浪。

一群小孩子,提着小竹篓,跟着耙犁走,时不时低头捡鱼。

耙犁将水搅浑后,白条、斗鱼、小鲫鱼等小鱼会“溺水”,露出鱼头换气,这时一抓一个准。

小孩们为了抓鱼,你争我抢的跑前头,激荡的水花,溅得满身泥水,跟泥猴一样。

要是趴田里,叫水猴子也不过分。

谭木西站田埂上大骂,“别跑太近,耙齿危险。”

笼状的圆形耙犁,被磨损的白光发亮,锋利极了,刺到人准是一个窟窿。

谭爷爷的威慑力很大,泥猴们不再敢追着打田机,转而去出水口,那里的鱼更大更多。

打田机翻过几次田后,农夫们拿着推子,将拖拉机轮胎留下的痕迹推平,然后撒上发酵、晒干的农家肥。

干完这些,田埂上的人群挑秧苗下田,一起插秧。

插秧效率极低,凭借农场一百多职工,能忙很久。

为了不耽搁农时,农场请附近村庄的近百个村民帮忙,皮孩子就是跟着家长来的。

种稻最简单的事就是插秧,每个山民都会,下田就能干,不用教的。

从保山回来,张扬特意到农田边走走,跟进春耕进度。

这次耕种很重要,若是顺利,根据地就可以结束进口粮食的历史,实现主粮自主。

“老谭,要扩大种植,一直用插秧法可不行!”

望着水田里腰一直没直过的村民,张扬很有感触。

谭木西捶打腰骨,“我昨天忙过头,把老腰给累过头了,今天差点起不来身。”

张扬想了想,“这次来不及了,秋耕前,买或者自制一批插秧机出来。”

这点,是旅部疏漏了,有拖拉机等机械,研制临时用的插秧机并不难。

“老谭,你别整天低头忙自家一亩三分地,多和机械厂等部门沟通,大家集思广益。”

旅部事务繁忙,又不能时刻关注基层,很多工作需要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解决问题。

插秧机就是例子,农场找机械厂帮忙,两个部门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难题。

就算机械厂做不好机器,也可以联合向旅部申请支援,从华夏采购插秧机。

总比农场靠蛮力干活好!

老谭检讨自己,笑笑辩解,“我是怕花太多的钱!”

张扬笑了,指着远处的拖拉机,“就柳江拖拉机,旅部一次采购了15辆,还差那点钱?”

谭木西没再找借口,拉着旅长去南边的玉米地。

冬耕时种下的玉米、土豆、番薯,其中红薯割了两次藤喂猪,早就产生效益。

玉米在抽穗,等过几天插秧完了,要给玉米地追肥。

玉米和土豆生长周期,大概要120-160天,要过一个多月才能成熟。

绿油油的农作物,就是能让人心情愉悦。

张扬放下刚才的那点小情绪,高兴的说:“老谭,看看番薯地垄开裂了没有。”

地垄下的番薯长大了,就会拱开覆土,垄上泥土会裂开一道道纹路。

谭木西翻了一会薯藤,找到一个大裂缝,“旅长,还真有大番薯!”

张扬给他一个白眼,“赶紧挖出来!”

客家人说一个人笨,就是他是番薯,大番薯就是大笨蛋。

谭木西嘿嘿一笑,他也知道这是骂人的话。

扒开泥土,老谭挖出一个拳头大的长薯,交给旅长,然后小心把土盖回去,免得藤根暴晒而死。

张扬拿着红薯到水渠里去洗,用刀子把皮划破,细密的白浆冒出。新鲜的红薯,会有很多粘手的黏液。

吃一口红薯块,生脆里带一丝甜,满满的儿时味道。

“老谭,提前一个月就有大薯,今年红薯收成差不了!”

谭木西笑着点头,“我估摸着一亩少说5000斤。”

红薯这样的高产作物,只要是肥田,不招水涝旱灾,收成差不了。

农场前后种了四百多亩红薯,按这个亩产算,总产量达到一千吨以上。

缅北光、雨、热丰富,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雨季来临前,还能收一季番薯等杂粮。

就凭红薯,今年雨季,根据地不怕饿肚子了!

“老谭,农场是根据地的粮仓,辛苦你们了!”

老谭红了眼,虽然水田

边旅长的话不重,但批评就是让人不好受。这一刻,他却觉得一切都是值的,农场肩负了自己的使命。

“旅长,农场人不诉苦,只求种更多地,产更多的粮食,让同志们多吃一口肉。”

张扬大笑:“有志气!”

每名战士都有这股心气,何愁革命不成功!

离开农场,张扬来到正在修建的教工小区。

根据地的第一个小区,主要为教师和技工们解决住房问题,所以就叫这个名字。

小区建在木姐解放路尽头的小山上。

规划图里,第一期的12栋楼呈半圆形,散落在山上,建成后,每栋楼都被绿荫环绕。

楼高6层,每层4-6个单元,单元面积有四档,30、60、80、120平方米,总共有360套房子。

目前,根据地中学老师,和华夏支援的技术人员,共计160余人,教工小区一期足够他们住的。

至于九旅各级军官和民政官,依旧住军营或单位宿舍。

张扬明确表态,自己不会住小区,更不许有人抢房子。

旅长以身作则,大家也熄了住楼房的念头,没再纠结住房待遇的问题。

这不是特意抬高华夏人才,制造特权阶级,而是因为,根据地远没到讲享受,讲待遇的时候。

等根据地事业上了新台阶,不用纠结,房子自然而然会有的。

教工小区由第二工程团承建,张扬戴上头盔,跟着钱立到施工现场视察。

钱立刚升任工程团副经理,这是他监造的第一个大项目。

工地上,一个稚嫩知青,带着白色头盔,跟着一名好师傅学习。

张扬喊他过来,“吕子文,你不复习了?怎么来公司当安全员。”

吕子文没害羞,呵呵笑地答:“旅长,我在工地干活,晚上一样能复习,不耽搁学习的。”

小吕同学首次参加高考,考了281分。

按理说,这个分数上个师范类大学没问题。

实际上,这次高考招生,有体检关、政审关,他极可能被卡在政审环节,才落榜的。

今年的政审会进一步放宽,黑五类不再是“原罪”。

旅部鼓励吕子文这样的学生再战高考,今年一定能考上大学。

张扬没立刻表态,带着小吕到树荫下。

“这是你深思熟虑的决定?没人给你压力?”

吕子文:“旅长,老师特别支持我回校复习。但我觉得知识都学过了,自己复习的效果一样。”

望着眼前廋小却眼神坚定的知青,张扬明了他心里的倔强。

“知行合一,你的决定,我支持!”

张扬顿了顿,“不过,高考前两个月,你必须回学校复习。”

临走时,张扬给吕子文拍拍肩膀的水泥灰,让他回去上班,老师傅还在等着。

“钱立,小吕是大学苗子,你可担待点!”

“旅长,我醒得!吕子文学东西老快了,刚来工地,就拜了几个老师傅学手艺。”钱立拍胸口保证。

工地上,繁忙依旧。

眼见小吕满头汗水,劳保服后背全湿,老师傅惋惜道:“你个细皮嫩肉的学生,读书多好,干嘛来这吃苦。”

这样的话,吕子文听了不知多少遍。

“师傅,你和我说说,西面的楼板,为啥要厚两公分?”

一问一答,言传身教中,工地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夜色中,工地木屋里,昏黄的灯光下,吕子文拿出书本,做起习题来。

相比学校里的同学,他的学习进度落下不少,必须抓时间赶上。

相比灯光微弱,通风不良,蚊子居多的工地木屋,干净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优异太多。

但吕子文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去年十月脱产学习,到如今,已有半年时间。

每个脱产知青,背后是全体指战员在默默支持。

窗内是郎朗的读书声,窗外是辛苦劳作的战友。

高考失利,本就辜负了战友的期望,若再脱产学习大半年,他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下去?

胜利水库剪彩时,吕子文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见证了水轮发电机的启动。

次第亮起的灯光,轰隆的机械声,高大的坝体,给了他巨大的震撼。

若能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那可太美妙了!

那一刻起,吕子文就立志当一名土木工程师,为根据地建设一个个宏伟工程。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书桌,去追求理想。

高考失利,没能考上大学,代表着他落后了同龄土木人一年时间。

若不努力追上,又怎么实现理想呢?

思考再三,吕子文有信心不耽误学习,这才决定到工地学习建筑知识。

放空心绪,吕子文专心做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