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66章 教育与技校

送走李国成没多久,张扬也难得的离开根据地,北上保山,参加水泥厂奠基仪式。

保山水泥厂选址在东河边的陈官屯,河边取水用水方便,南边不远的长脚岭有石灰石矿。

煤炭则由滇省调配,顺着昆瑞公路而来,用不着伐木取炭。

地理位置等诸多区位优势,是根据地水泥厂难以企及的。

陈官水泥厂选址很大,新厂只占新场面积的1/3,可见保山地委的野心,他们不满足于一条日产200吨的产线,想建立一个大型水泥生产基地。

望着辽阔的新场,张扬羡慕的叹口气。

这就是背靠祖国的好处,保山根本不用担心人才、资源和市场,这些都有一个大国工业体系支撑。

而根据地却只能抠抠搜搜,受限于燃料(木炭)不足,水泥厂扩张已经达到极限。

西北军区要建保山同级的水泥厂,要么改为电力驱动,要么从内地拉煤。

刚到陈官,秦立夫为首的地委领导热情迎接,感激之词滔滔而来,张扬都快来不及握手。

保山领导班子如此热切,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和政绩。

去年保山gdp为6154万人民币,农业占比超过60%,工业只有几家五小工业,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成为滇南粮仓。

水泥厂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200万人民币。单个项目,就占年gdp的两成。

水泥厂带动石灰石等矿业开采,建筑业等上下游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到3000万以上。

一个大厂带动全市发展,所创造的账面经济效益,就占去年gdp的大半,能不让人欣喜若狂?

更妙的是,水泥厂由西北军区和滇省联合建设,保山不用掏钱,白捡一个大厂。

天上掉一个大大的馅饼,还是西北军区砸的,秦立夫等人当然感激不尽,恨不得抱住张扬大腿不放。

滇南各地放下矜持,纷纷打点门路,向根据地表达善意,想把大财主请到自家去。

陈官水泥厂,兄弟市县眼热得很,无不虎视眈眈的想要抢夺下一次与根据地的合作机会。

保山是近水楼台,当然要热情接待张扬,以免被挖墙角。

受宠若惊后,张扬有点甘之若饴,以前,都是他想着法子吹捧滇省,行挖墙角之举。

没想到还有颠倒来的一天,够新鲜的。

保山领导班子打定主意,一定要宾至如归,一举加深两地深厚感情,张扬乐见其成。

互通互联后,两地经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互为生死攸关。

这种纽带,谁都无法改变。

中午,一行人到保山地委机关食堂吃饭,吃的很简陋,竹笋炒腊肉、白菜、蘑菇汤,特有这个时代的淳朴。

秦立夫笑道:“张旅长,饭菜比不上你们啦,见笑了。”

九旅的伙食好,让内地打工的农民传开了,现在闻名滇南。

农场建设进入正轨后,和养殖场合建一个大型养殖场。

平原上搞养殖,比山区优势高太多,所出产的肉食也多很多,极大的丰富了根据地的肉食供应。

提前实现每个战士,日食3两肉的目标,就连工地工人,每顿都能吃到肉。

还没步入大规模养殖时代的保山,乃至滇省,每顿有肉吃是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张扬不藏私,“搞好规模养殖,问题很多,目前九旅只做到两个关键,科学配制饲料,和严格遵守的卫生条例。”

就着养殖业,两人聊了很多,席间达成农业合作。

九旅向保山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合建一个养殖场,帮助保山市走上现代化养殖业。

保山方按照九旅要求,收集鸡、鸭、土猪、黄牛水牛等优良家禽牲畜种,并提供玉米秆等初级青储饲料。

身处西南边陲,滇省的驯化物种基因还未被污染,到了后世,受经济大潮冲击,很多优势土种被污染乃至消失,真的令人遗憾。

现在九旅抢先收集一批,将它们保护起来,为后世多保留一份种子,是一件为国为民的大好事。

“华清大学,怎么就能考上呢?”秦立夫到现在都有些难以置信,忍不住和张扬感慨。

这次高考,保山本地只有3人考上大学,还都是普通大学。

瑞丽县更惨,最高分才218分,连体检门槛都不到,被剃了光头。

古代华夏传统,越是落后的地方,只要父母官有志气,就一定特别注重文教和科举。

新华夏后,地方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古代还高。

秦立夫忍不住幻想,要是保山能出一个清北大学生,一定要全市游街庆贺,给状元郎戴大红花。

张扬微笑道:“考上的呗!”

这话真气人,要是别人,秦立夫拔腿就走。

玩笑话开不得,张扬补救,“秦书记,木姐中学在筹建新学期,我们合作一把?”

秦立夫眼睛放光

,连连点头。

大运动后的首次高考刚结束招生工作,中央立刻展开78年的高考筹备工作,下半年必然再次招生。

首次失利,可以怪备考时间不够等外因,若是今年高考还是只有三五个大学生,那就真让人笑话了。

若是再败,保山主政官,每一个人都要担责任,地委书记的他,无疑会背上科教无能的污点。

两人又达成一项合作,内容分为教学和学生两部分。

保山选拔老师,到木姐交流,共同研讨教材、教学等工作,共同提高教育水平。

这话说的,秦书记都有点脸红。

76年复校后,保山各中学的老师全靠拼凑,有的老师只有高小文凭,学历和能力都很一般。

教材更别说了,用的还是大运动前的教材,都落后时代近20年了。

九旅的教学条件,让秦立夫又羡慕又羞愧。

木姐中学,现有二十多名老师,全是高中、大学学历,都是从内地大城市被贬到滇南农场的。

教材更是奢侈。

张扬派人到内地去,搜遍全国各大印刷局的教材,组织老师们,以上海局的教材为母本,重新编制了一套教材。

历尽无数的努力,才能取得辉煌的高考战绩。

现在,九旅愿意免费提供教材,并实际上帮保山培训老师。

培训老师需要时间,而今年高考大概只剩半年时间,完全等不到老师学成归来,再教学生。

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山派学生到木姐跟班学习。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学生出国的敏感度。

成年的农民出国打工,国家是默许的,暗藏生死由命的潜规则。

学生就不一样,是国家接班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重视程度高了多个等级。

刚平复动荡的背景下,不管出于任何目的,国家都不会允许学生出国。

根据地、缅共并没有和军政府达成和平谈判,随时都会打起来,战乱一起,最脆弱的学生出事了,谁能担责?

保山地委无法承担其中的风险。

两人想了一会,决定把办学地点放在瑞丽县中学。

两所中学虽然跨国,但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木姐中学的老师,可以轮换到北岸上课,一样能保持教学质量。

保山学生留在瑞丽,教舍、饭食由当地筹办,也能省许多的麻烦。

考虑多种优点,在瑞丽办学,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根据地这么掏心掏肺的和保山合作,当然也有自己的要求。

一,木姐中学的老师,档案和人事关系在保山,除了工资,其他由地委妥善处理。

根据地提供再好的待遇,也是异国他乡,老师们总有落叶归根的想法。

愿意留下来的老师,组织关系放在保山,退休待遇和干部同级,相当于多了一条退路。

为了留住人才,张扬操碎了心。

二、保山协助九旅采购教学器材等事项。

根据地部分参考知青,成绩很差,失去再次高考的信心。他们提出回原单位或归国的申请,对考大学是死心了。

知青成绩再差,也比国内大部分考生好,怎么都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高中生,回原籍就是浪费人才。

人才白白流失,张扬当然不乐意。

没大学上,那根据地就建一所大学,让落榜的知青都有学上。

当然,大学不只是“大”,不是现阶段的军区能建的。

大学建不了,建个技术专科学校,也是可以的。

国内的很多大学,也是挂着xx学校的牌子办学,远不像后世,动不动就起个特响亮的名字唬人。

技校要建,少不了各类教学器材,特别是机械类的教具,多达到上百种。

根据地办学经验不多,从零办技校,事情繁杂到全旅连轴转,把教具采购等部分工作,委托给保山,是明智之举。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