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大明帝君 > 第268章

第268章

黄敬炎是翰林院的老资历了,可也是一点都不敢怠慢。

首场的卷子,三位阅卷官已经看完大半,四百余卷只剩下十来卷没读了。

那些不中的卷子,都是被贴在一边,不再理会,至于取中的卷子,也是放在一旁,两边都堆成了一座小山。

三场考试,最重首场,首场的文章若是没能入了考官的眼,后面的也就约等于没写了。

而就算入了房内考官的眼,也不代表最后一定能取中。

毕竟,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初步黩落劣文,挑出优卷,并用青笔写下评语。

但是名额有限,主考官还要从同考官举荐的卷子里再黩落一部分,然后从剩下的卷子里优选,写下评语,最终进行排名。

按照现在的章程,每房选出录卷四十卷,其中正卷三十,备卷十卷,所谓备卷,也就是略有瑕疵的卷子。

选出来后,所有试卷由同考官再次统一审定,确认无误,便全部交给主考,副主考。

主考副主考优先阅正卷,正卷若凑不齐满意的,再从备卷中选,备卷里还凑不齐满意的,便从其他房的备卷中选,逐一上补。

这也是历朝历代科举制开创以来,‘去取在同考,参定高下在主考’的规矩。

此刻,这间房中,昏暗的油灯下,剩下的那十来卷未读的卷子,仿佛尚未打开的宝匣,只等识货的人打开,如千里马静候伯乐。

外面寒风凛冽,屋内炉火烧得正旺。

“好!四平八稳,思维缜密,是篇好文章!”

就在所有人昏昏欲睡时,突然,一名阅卷官猛地一拍桌子,震得人瞬间精神起来。

其他人瞬间朝他望去,却见他眼神中有些不明的意味。

黄敬炎赶忙抬头接过那试卷,只匆匆扫了一眼,便觉得精神大振。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堪称模范文,而那上头其中一句“唯于二者”,恰恰是这次考试的特别暗号,这暗号代表的,就是本次绝对要录取的人。

只是,这到底是谁写的呢?陈阁老家的陈笃?还是两位国公爷家的朱清和张桐?或者是李阁老的侄子?

不对,文论文风还是破题方式都不像。

最主要的是,这几人都是治书经的,而这篇文章,却是治春秋的。

黄敬炎又重读一遍,觉得文风似曾相识,突然想起当初在南京时读的一篇文章,恍然大悟!

南京王仲不就是治春秋的吗?

这个王仲,可和杨阁老关系匪浅,这次开考,杨阁老也是特别关照过的。

黄敬炎心底一动,立马提笔在那试卷上写了个大大的“取”字,这便算是当做正卷推荐上去了。

另一边,一名阅卷官揉了揉太阳穴,脑袋发胀地又从未读卷里随手抽出一篇来。

此卷正好是朱正七篇。

虽然也是考官,但阅卷官和同考官,那可是天壤之别。

同考官虽说一样辛苦,从头至尾都要在房间内关着看几百分试卷,但考完一房后总能收得十几二十名门生,这在将来可都是人脉啊。

但阅卷官就不一样了,吃苦受累,背负着各方压力不说,而最重要的是,考完后,学子们也压根不跟阅卷官来往,等于白辛苦一场。

此刻,因为接连几天枯燥无味的阅卷,阅卷官们已是心乏不已,疲累不堪。

他拿起试卷,借着烛火无精打采地读着。

“自古闻有忧贫之民,未闻有忧贫之君。君而忧贫,已可耻也,忧贫而人又不信,其奈之何!”

突然,阅卷官只觉精神一震,眼睛瞬间瞪大起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