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大明帝君 > 第267章

第267章

赵正阳试探道。

朱正摆了摆手,道:“不急,朕心中自有决断!”

顿了顿又道:“这次恩科,他若是夹起尾巴做人,说不定还能活命,可若是他不知死活,非要肆意妄为,自寻死路,也就别怪朕心狠手辣了!”

......

与此同时,贡院那边也正式进入了阅卷环节。

礼部尚书赵宏善下令封卷,随即,贡院再次上锁,一排排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先生开始誊抄答卷,待誊抄完毕,便会同考官等人,在贡院里当场阅卷。

这个时候,除了贡院外的大道解封,其余的地方依旧是里三层外三层的重重卫兵,连只苍蝇都不能乱飞。

而此次作为主考官的赵宏善,对于本次考试的那些热门才子们,也是愈加期待。

尤其是在考场上,他亲眼见到圣上所写的那篇文章,虽然那时候还没写完,但其文采斐然已是可见一斑。

试卷先由内收掌分送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

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究竟是谁的卷子。

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

同考官会在他中意的试卷上批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

考生的命运就此被最终决定。

明朝的会试,一共有八房,也就是八位同考官。

这八房里,有易经两房,诗经两房,书经两房,春秋一房,礼记一房。

本次会试参加人数共有三千一百人,每位同考官分配到的答卷大概为四百来份。

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必须好几位同考官分别批改,才能最终送至主考官出。

所以,每位考官每日的阅卷工作量少说也有四、五万字。

为了在规定的日期内出榜,这阅卷往往就得通宵达旦地进行,不分昼夜。

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光靠同考官是不行的,所以每个同考官下有三名阅卷官,分发到各房的卷子,由阅卷官先读卷,那些犯庙号,考生自叙辛苦门第之类的文章,先行剔除。

明朝流行标榜“求实尚正”,考生文章最受欢迎的一类便是要“浑厚老成”,不得用诗赋式的华丽词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没有诗赋策论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联翩的绚丽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处。

所以那些文字犯忌的,比如犯上、犯下、拍马屁、卖弄文采的,或者在文章里哭穷啊,卖惨啊,这些都是要剔除的。

另外首场七篇制义文字超过六百字,或者五经题少于五百字、以及四书题少于三百字的也是一律不得录入。

此外,这些试卷还有各种弊处,都是历朝历代一一叠加的,一个房差不多四百来份,仅仅是违制的就要去掉七八十卷,这些卷子都要被贴出,绝不录入。

此刻在尚书房里,同考官为翰林编撰黄敬炎,他与屋内所属的三位阅卷官,正在通宵达旦地读卷。

阅卷官责任重大,至关重要,他的每一次阅卷,手下写的评语都关乎一位考生的去留,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罢了。

可录卷之后还要将卷子送到礼部磨勘。

如果礼部磨勘录卷后,发现这张答卷里有离经叛道,诡辩邪词的地方,那这张试卷的阅卷官、同考官全都要罢黜。

这位被取中的举人,变验公据后,会被严厉的责罚,甚至削除功名,革为平民。

再这样严厉的规则下,所有阅卷官都战战兢兢,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看卷,不敢有丝毫差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