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102章 技术学校

78年5月20日,第二批知青即将北上高考之际,根据地的技术学校终于筹办成功,迎来开学之日。

教学乃百年大计,再隆重也不为过,张扬、谢和华、玛努三大常委亲自到现场剪彩,见证技校落成。

庆祝仪式很短,没到早上10点就结束。

太阳一高升,温度就高达30°以上,加上紫外线强烈,为学生考虑,要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室外活动。

刚建成的崭新教学楼内,学生正在上通识课,张扬等人旁观一会,就到树荫下谈事。

只有风扇,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有风的树荫比室内更凉爽,大家也养成夏天躲树下纳凉的习惯。

“头批入校学员一共258名学生,其中133名知青,87名子弟入学,38名本地少民青少年。”

校长潘红为三位首长作介绍。

根据地教育人才非常匮乏,一时间也找不出适合主持技校的党员,潘红临危受命,兼任木姐中学、技校校长。

玛努有些担心道:“学生人数是不是太多了?老师够吗?”

主持群众工作的玛常委,处理事务时,最愁的是可用干部太少,导致很多工作做不到位。

人力不够,干部做事又心急,就导致工作过程很粗糙,结果往往是马马虎虎或者过了火。

潘红自信的说:“不会的!技校的教学器材,比春城工人学校还齐备。当下从内地招募了21名老师,后续还会增加师资力量。”

技校目前只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在学科、学制、培养水平上做了限制,降低了教学难度。

九旅技校没有贪大求全,现阶段只设立五大学科,培养根据地最急缺的行业人才。

第一大学科是机械、汽修科,主要为两大机械厂和汽车修为厂服务,培养两大行业的人才。

建筑科主修桥梁、道路、公用事业施工等方面知识,培养初级土木工人。

冶金科主修钢铁冶炼,方向是钢铁工人,合作单位是木姐、禄丰钢铁厂。

矿业系主修矿产勘测、开发,和土木人一样,都是吃土专业。

农学科主学种子培育,化肥使用,农机驾驶、维修等,培养根据地农技人员。

具体教学内容分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普通文化课也叫通识课,文化水平只要求达到初中水平,高中学历的知青会缩短通识课教学时间,学习更高层次的文化课程。

专业理论课才是重点,是为专业方向的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

学制也作了妥协,只为一年。

教学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含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第二阶段为职业专业教育阶段。

一阶段学期有3个月,为一个学期,是纯粹的通识和理论学习时间。

二阶段时间更长,学期为6个月,更注重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学生每周2天在校学习,4天在就业方向的工厂、农场接受培训。

潘红:“学制还在试行阶段,时机成熟时,会延长学期,培养高级技工。一年制学生毕业后要定期回校进修,学习更深的知识。”

“说得好!”张扬拍手叫好。

参考后世华夏和德国技校的制度,张扬写了一份粗略的办学意见。

潘校长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外,还有一些她的独特思考,真是让人惊喜!

玛努也鼓掌,“潘同志考虑周密,比我想的深!”

她心里有些后悔之前没有早些结交潘红,大家都是女同志,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一定有很多值得交流的点。

“潘校长,以后我要向你多请教!”

“我也是这么想的,教育工作也需要你的指示和帮助,以后我们多联络,”

玛努是军区常委,也是上司,潘红当然希望双方能多沟通,这也有利于工作开展。

女同志热情说来就来,两人恨不得到一边去开小会。

这会日头更高,榕树快遮不住阳光了,张扬顺势提出散会,他和支书返回旅部办公。

玛努则和潘红去隔壁的木姐中学,开二人小会。

路上,谢和华突然说,“玛努夫人心态有些转变了!”

“转变的好!心连心,工作更好做。”

玛努身份特殊,60年代就随诺司令征战缅北,党内资历比张谢李三人都高,在人民军内部很有威望。

她在缅共的地位,有些类似于后世幽居的昂山素季,空有威望却不得志。

但玛努又和素季不一样,她是个缅共党员,党性高于权力欲望,是个坚定的人民军战士,丈夫、女儿、儿子都为革命事业而牺牲。

这也是九旅花大代价,也要将她“救”出邦桑的缘由。

玛努是解决缅共总部遗留问题的关键之一。

关键人物自然不能当牌坊供着,旅部一直殷切期盼她融入根据地,和根据地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时间推移,玛努夫人也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大家的期盼,今天主动和潘红深交就是明证。

“马上就要高考了!今年参考人数更高,不知能有几人上榜。”

77年高考时间仓促,给内地知青复习时间很短,有提前准备的九旅知青,是占了大便宜。

今年就不一样了,都有准备的前提下,大家的起跑线差不多,谢和华对此有些担忧。

“九旅知青在学校统一复习,每天做题不断,优势依旧明显。”

对于木姐中学的教学水平,张扬很有自信。

内地知青还处在自己复习的状态,更多的是靠个人才智,是单兵作战

九旅知青却如后世的高考复习班一样,日日埋头做题、听错题讲解,是集团军协同作战。

对比两种模式的效率,优劣显而易见。

“我更担心自家大学生被挖走!”

根据地首批大学生已入学3个月,他们散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九旅实在是鞭长莫及。

旅部承诺不强求大学生毕业后回根据地,不对他们做人身限制。

但自家白菜跑出去被人拱了,总归有些不甘心。

谢和华苦笑道:“人才终究是为祖国培养的,肉烂在锅里,不亏!”

这也是滇省不限制缅北知青参考的原因,九旅教学再好,人才最终也是为内地所有。

“那就靠真情感动人心吧!”张扬发狠道:“送出去1个人才,我们就引进10个人才,怎么都不亏!”

人才流动是双向的,根据地是人才荒漠,流失部分知青,却获得海量的人才输入。

这买卖不亏!

滇省十年内不收回九旅的高考特权,也不禁止人才流动,每年向华夏交一个亿,张扬也乐意。

……

理城师范学校女生宿舍楼,莺莺燕燕笑个不停,尽是青春气息。

欢声笑语是别人的,只有何佳同学是悲苦的。

她埋首书信,肩膀微颤,低声哭骂:“许文,你心是不是变了!”

许文远在长安上学,两人只能通过书信倾诉相思之情。

好不容易等来暑假,何佳以为他会回根据地的,到那时就能见到爱郎,以解相思之苦。

可没想到许文却来信说,暑假要和老师一起学习航空动力学,不回根据地了!

满心期盼的她,见信时立刻给气哭了!

“佳佳,吃饭了!”室友小声的喊。

为了不丢脸,何佳擦掉泪痕,大声道:“吃!今天吃顿好的,加肉酱!”

室友欢呼起来,几人搬来书桌,组装成大饭桌,就等着吃大户。

寝室8个女生都是知青,吃饭是能省就省,吃肉的机会不多。

但何佳是特殊的,她来自缅北,那个学生眼里,神秘又富饶的革命根据地。

室友们饭票刚够用,补助金除了自用还要寄回老家,日子紧巴巴的,每天都要算着花钱。

何佳却不一样,她有工资!还是双份!

根据地出去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服役军龄,能领到一份基本工资,且是每月准时发放,远在京城的知青都及时领取。

处在春保公路中间节点的理城,设有一个物流基地,每天吞吐着上万吨物资。

师范学校离物流基地不远,何佳有空就去基地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因此她又获得了一笔津贴,数额不少,每个月有二三十块钱。

这可把知道内情的室友们给羡慕死了!

更过分的是,何佳是物流基地员工,每个月还能领一份食物补助,她经常带回水果、罐头、乃至肉干。

钱多、食物多的何佳,妥妥是个小富婆。

室友戏称她是主任,待遇堪比市革委会主任。

今天能吃大户的肉酱,大家当然欢呼雀跃!

吃着饭,何佳突然放下筷子,飒爽的说:“姐妹们,我要去长安!”

许文是醉心学习,还是变节了,是要背叛革命?

她一定要当面问清楚。

室友们顿时张大嘴巴,惊呆了!

这年代出远门是大难事,花钱多、耗时长、还危险,更何况是女同志!

“何佳,你疯了?”

“我很清醒!”何佳很自信,对出行胸有成竹。

因为长期在物流基地工作,何佳知道采购团定期去蓉城,她可以申请随团北上,到了蓉城坐火车去长安,近且安全,不下火车危险不大。

听着何佳的解释,室友的担忧放下些许,反而敬佩她的壮举。

为了爱情去闯,让初代文艺青年艳羡不已。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