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25章 派兵支援中央

十月五日,缅共中央再来急电,要求九旅提供物资支援,和派遣部队增援。

从命令九旅出击腊戌,到例行公事的催促,再到现今不顾颜面的要补给和兵力。

一个月时间里,总部态度急转直下,证明局势到了危急万分的地步。

三天前,88师攻克南天门山要塞,顺势攻打南伞对岸的杨龙寨等关口。

南天门山位置极为重要,缅军向东攻下南伞对岸的各关口,将完成迂回包围,切断果敢和华夏的联系。

向南则俯瞰果敢核心,远程火炮足以覆盖老街,炮口已经顶在东北军区的胸口上。

缅共中央和东北军区已退无可退。

奈温成功访华的效果显现,解除自北方的最大顾虑后,缅军大胆进攻,就在pla边防军眼皮下,贴着国境线攻打南伞。

若是南伞被克,缅军将完成关门打狗的战略,彻底终结此次会战。

木姐战役后,九旅一直以兵力不足为由,拒接主动出击,拖延了一个多月。

形势即将大变,要不要支援总部,四人团齐聚旅部,讨论后觉得于情于理都要支援。

缅共高层无能,但前线奋战的战士却是好样的,九旅必须和战友并肩作战,以延续革命友谊。

更深层次的考虑是,缅共解放运动是团结各民族的唯一旗帜,若是红旗倒了,知青们就没有留在别人国土闹革命的正当性。

没有红旗,怎么联合两千万的缅族人民?

没有红旗,只剩军阀主义,又怎么解放全缅甸?

红旗不能倒,九旅更应该接过红旗,成为缅共的新核心。

四人各有所思,一致同意支援总部,时间要尽快,不过在支援力度上,四人意见不一致。

根据地和东北军区,被群山河流隔绝,直线距离80多公里,前去支援,只能绕路,预计路程超过一百公里。

以九旅的实力,根本无法大规模支援。

经过讨论,四人团决定支持一笔缅元。

木姐一战,九旅一共缴获2百多万缅币,根据地和南边交流不多,缅币用处不大,那就给总部。

缅元不值钱,但也是钱,在佤邦能买到大米等物资。

“只给钱不够,派点部队过去?”谢和华迟疑道。

王飞反驳,“就这点家底,防守都不够用,怎么支援?”

张扬敲敲桌子,“主力不可能派出去,不能自家性命不要,也要救别人。只不过派小股兵力,去打丛林特种作战,还是可以的。”

谢王两人眼睛一亮,这主意妙啊。

木姐战役中,头号功臣就是侦察连,见识特种作战的威力后,旅部把侦察连升格为丛林特种大队,大队是营级单位,与步兵营同级。

李国成:“派出特种小队,专职敌后作战,既能堵住有心人的嘴,也能有效支援正面战场。”

“就这么决定了!让李寒过来,咱们今天要定下作战方案。”

等人时,张扬又道:“咱们是不是该趁机主动做点事?”

李国成放下手里的烟丝,思考一会,“也不知玛努夫人还好不?”

张扬三人沉默下来,不知如何排解心中苦闷。

诺线司令是为人民军第一战将,缅共的大胜仗大半是诺司令打的,那时的人民军上下齐心,4045营充当先锋,人民军在缅北山区高歌猛进。

可惜天妒英才,71年诺司令南征佤邦时堕马身亡,当时缅共中央决定秘不发丧,成功开辟佤邦根据地。

事后大家不说什么,但心里凉了不少。

诺司令死后,大家把这份敬意给了玛努夫人,玛努没辜负丈夫遗志,她担任娘子连连长,坚持和战友并肩战斗在前线。

时间流逝,缅共经历了大清洗运动等内乱,逼着张扬等人密谋独立发展,渐渐地疏远曾经亲密的战友。

远方的亲友们还好吗?是否还活着?

赶走脑中的负面情绪,张扬提议:“李寒等级不够,和军区高层说不上话,我们四人中国要去一个镇场子。”

四人对视一会,谢和华主动举手,“我是支部书记,擅长和总部务虚,就我去吧。”

“报告!”李寒到了。

张扬让他坐下,五人打开北佤邦地图,商量作战方针。

大致确定两个大原则:

不接受军区和总部双重指挥,坚持独立作战、敌后作战。

由支书建立独立的后勤补给,不给总部添加负担,保持独立性。

担心李寒有顾虑,谢和华承诺:“到了东北军区,我只负责后勤保障,战斗方面,由你独立指挥。”

张扬:“丛林特种作战要灵活多变,重视情报探知和地图绘制,和一线友军沟通时,要万分小心。”

果敢地区形势特别复杂,密布人民军知青营、彭家声麾下主力、罗星汉自卫队残部、杨土司残部、金三角武装、果军残部、各族武装等等众多势力。

现在缅军主力攻入果敢地区,随之来的缅军民团,让这地区更为复杂危险。

除了纪律高的知青营,其余部队军纪很一般,乃至低下。

这种环境下作战,丛林不再是最险恶的敌人,缅军和友军才是。

组建后勤补给队,和挑选自愿前往战区的特种队战士,一共用了7天。

木姐镇校场,张扬亲自给谢和华和李寒送行。

此次东去的综合派遣队,一共50余人,携带武器的特种小队,别想借道华夏,他们要沿着国境线走,翻过群山到达果敢地区。

临走时,张扬和支书面授机宜:“多见见老朋友,告诉他们根据地的发展,和我们的理想。”

谢和华笑道:“还是你张大旅长会指使人。你放心,我一定挥好锄头,给你挖些宝贝回来。”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尽在笑容里。

从木姐回旅部的路上,车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交叉路口西侧的农场,更是日新月异,木丝河两岸开辟了一片农田,水渠和田埂纵横交错,像极祖国南方的田野。

农田里,一群穿笼纱裙的农夫,在农场战士的教导下,用铁锨扬起杂草,让它们更蓬松,易于晾晒。

更远处的农田,正在焚烧干草,有序的烧荒能杀死虫卵,草木灰更是肥田的宝。

穿笼纱的农夫,是农场用大米为酬劳,招募的山民。

干农活能吃饱饭,还有大米带回家,山民踊跃参与,开始融入根据地的经济体系,感受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根据地治下的每个山民都下山打工,跟着九旅吃饱饭,那么他们自然跟着根据地,谁也拦不住。

经济手段的威力,比其他手段更具改革威力。

充分取得老百姓的拥护信任,根据地回过头推行土改等乡村改革政策,难度会简单很多。

公路传来挖掘机的机械声,这台挖机不太一样,机械臂上没了铲斗,更换为犁地爪。

新到货2台挖掘机后,张扬特批一台给机械小组改装,用于多用途改装。

经过半个月的摸索,机械小组获得眼前的成果,新的犁田挖机。

挖机缓缓驶下田埂,将爪子深入土里,轻松地把木根和石块扒拉起来。

这些后世很常见的机械改造,却震撼了农场所有人。

张扬笑道:“老谭,我没骗你吧!有挖机清田和挖水渠,开荒是不是很轻松?”

谭木西喜问:“这台大家伙,真给农场用?”

张扬点头,“采购的拖拉机、打田机等农耕机械没到前,这台挖机配给农场。”

谭木西笑得眉飞色舞,拉住旅长的手,感谢个不停。

以根据地的人力,种田不可能走精耕细作的路线,只能走机械化道路。

虽然花费不菲,但张扬坚持从华夏采购农耕机械,让农场进入机械化种田时代。

用更先进、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去吸引、去征服最广大的农民,让他们自觉地跟着根据地走。

各族头人再怎么阻拦,也无法阻止根据地深入基层,夺取乡村治理权。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