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晋烬 > 第四十一章:凶礼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凶门柏装,不出礼典,起自末代,积习生常,遂成旧俗,爰自天子达于庶人”——《南史》

——

李廿真的死了。

他被捕贼掾方光带着县吏磨磨蹭蹭地在一个狼窝附近找到的时候,已经被狼啃鸟啄的无法直视,尸身上的首饰珍宝尽数不翼而飞。李廿的宗亲也是捂着口鼻认了好半天才确定,这坨断手断脚,肋骨翻折,衣衫褴褛,皮肉碎烂,致命伤到处都是,相貌快辨认不清的“东西”便是故幽州刺史,故洛阳大侠李阳之子,壬子大吉后已故七天的李廿。

由于康朱皮把现场破坏的过于严重,次日根据李廿宗亲的上报而闻讯赶来勘察的官兵、县吏、豪强,以及羯胡义军的头目康朱皮自己,花了大半天时间,也只找到五辆烧成黑炭的马车,以及附近早被焚了面目的尸体,细软钱财全部不翼而飞,其他的尸骸散落山间难以寻找。贼人踪迹全无,现场马蹄密布而混乱,进入与离开现场的马蹄印则被有意破坏了。

绝大部分官兵、豪强和义军当时便不愿意继续费力寻找,认为既然没有传出绑票的消息,那么剩下的人大概都凶多吉少。

只有负责此事的县吏、李恽的部曲、李家自己人,还有“热心肠”的康朱皮花力气搜山几天,终于找到了数具保存状态极差,连是谁都认不出来的尸体,又在一处狭暗山谷的溪边找到了碎裂的李丹英出嫁时的衣物,以及几具被狼啃干净的破碎白骨,剩下的实在找不到去哪了。

再接下去,就只有收了李廿与李丹英亲属钱的几个疍吏,在和李廿有仇的方大捕贼掾带领下,装模作样追查逃犯了。

对于一次性横死二十多人,失踪二十多人,琅琊士族李廿与武乡豪族女儿李丹英双双“遇难”的这件惊天大案,上党诸势力在找不到匪徒踪迹后,居然超乎康朱皮意料,迅速进入了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对追查毫不上心了。

“早知道你们关心的只是蚊子腿上刮肉,死人嘴里拔牙,我就不做这么多表情了。”

正在陪左积弩将军美其名曰巡逻慑贼,实际打猎喝酒的康朱皮如是想。李俭说什么“李崇双之死,定是太行贼寇作为”,装模作样地带禁军出去野外拉练,实际上就是先打猎练兵,再去用大户送来的鸡羊豚酒吃了一顿野餐,野餐地点还就设在康朱皮前不久贡给李俭家的土地上。

而新太守更是只派人慰问了一下李慨,派刀笔吏催着方光速查快查,然后就不管了。毕竟郡里的官员被郝散一扫而光,有什么事情比新太守和郡里豪强们划分郡县官员征辟这块肥美蛋糕来的重要?李廿一个死人,最多当成死于还在活动的郝贼余孽就行,正好还能借机试着以贼乱持续时间长为名,向朝廷提议减免上党今年赋税,从中牟利一波。

至于李廿家的反应?似乎石沉大海,毫无消息,那个宗亲在收拢了李廿的骨殖后就急急忙忙回洛阳去了。

而康朱皮对洛阳的情况一无所知,心中还因此有些忐忑,生怕只是李廿家放出的烟雾弹,便随时准备后路,若是康朱皮知道了接下来的真相,怕是能哭笑不得地连续吐上两个时辰的槽:

“合着亲弟弟被人碎剐活剥了,也和你联姻青徐大族的要事没关系,你这个当大哥的居然还要在丧期结婚?”

“什么,在洛阳杀个胡乱过夜的世家子都不是事?李廿一个五品官的儿子,刚刚摸进士族的门槛,又算得了什么?纵然他爹有些本事,掌握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但既然李阳大侠早死了,那么死人都不是事了?相反,本来遗产能分的大家早分了,而我杀了李廿,等于属于他的田宅、别业、部曲又多出来可以分配,所以你们都去吃李廿的人血馒头?诶,人是我杀的,给我留一份啊!”

而郡里的其他豪强,则或在心中庆贺,或惋惜那个飞扬跋扈/博古通今的琅琊士人之死,但总之和他们继续分割霸占土地,争抢郡县里空出来的各种下层官吏的肥缺的要紧事相比,李廿的死亡肯定是不重要的,过去也就过去了。

重要的是李堡主的宝贝女儿“死”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要慰问下。没奈何豪强们刚参加完婚礼,就又要按照习俗,三日之内跑去参加葬礼,若是不能来,还得给李家寄去书信,否则便会有损双方关系。

当然康朱皮不例外,他参加的时候还提了一大袋钱作为“赗赙”之礼——来源于壬子日捡回来的李慨彩礼。尽管混乱残酷的三国时代刚刚结束,西晋国力尚未恢复,但厚葬之风却已然抬头。李慨也不能例外,李丹英的“葬礼”就弄成了厚葬。

当天马车上装载的彩礼钱帛,除了一部分留作李家死士们保护李丹英离开是非之地,暂且找一个山洞隐居修道的费用外,剩下的都被康朱皮的亲卫们摸走了。李慨说那些钱是酬金,康朱皮也不好意思全要,毕竟李家和自己关系不错,李堡主为了救女儿杀李廿,又是假婚礼又是假葬礼,耗资着实不小。

康朱皮在路上还暗自吐槽:

“又不是我和丹英姐结婚,却实际上拿了她爹的彩礼;明明知道她活着,却还要去参加葬礼,看她爹烧钱,这算怎么一回事嘛!”

不谈修墓办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仅陪葬品一项,李家就要准备镇墓兽,陪葬男女牛马俑,陶漆的杯盘碗盆食盒,熏炉,唾盒,烛台,还有李丹英生前所喜的首饰、妆盒、衣物、丹鼎也要一并收拢以葬于墓中。

因为“死者”生前奉行天师道法,还得准备解除瓶,用朱砂文在瓶上写“生人上就阳,死人下归阴,生人上就高台,死人深自臧”的安魂文和“天符地节,前开后闭,太一从魁,大吉”的请神镇鬼文,安死者之魂,驱逐挡路的邪祟厉鬼,为活人祈福,去病消灾。

更由于西晋不许民间私设墓碑,而是以墓志放于墓中来代替。李慨便专门送礼请了范隆,让他以优美的书法给李丹英写了墓志。范隆还附带赠送了一篇买地券文,要刻在砖上入葬,具体格式与康朱皮前不久卖地的契约极为类似,只不过为李丹英购置的“地下土地”的四至不再是活人的土地边界,而是“上至苍天,下至黄泉”。

在葬礼现场,最显眼的地方立好了两扇大门,以精美绝伦的细竹与涂漆柏木雕作装饰,绘着各种神仙人物历史典故,即葬礼中所谓的“凶门柏装”,穷人根本负担不起,只是西晋新起奢葬之风的重要代表。

围绕着凶门柏装,前来吊唁的各家豪强与李家人一一见礼,先是李家人大哭作为见面礼节,随后客人回应主人,也是大哭。

“穷矣!”李始之穿着齐衰的粗麻布衣服,眼眶通红,对着康朱皮嚎啕大哭。

“穷矣!”康朱皮趁机把钱塞给李始之,又借着大蒜的力量,挤出两滴泪:

“不能与你阿姊完成兵棋之约,我心痛杀也!不能报你阿姊救命之恩,我心痛杀也!”

康朱皮一边絮叨,又和李始之凑到无人的角落,确定四下无人后,李始之十分无语:“康郎君,你怎么像个南貉,哭就哭,怎么还边哭边说?”

“说正经的,某人活得好好的,但某人她挂念你这边,不知现在如何?”

“谢康郎君,都是家父在处理,家中尚好,只是大祖母、家母比较悲痛,有时茶饭不思,还有四五弟他们在哭闹。没奈何,也是按你说的,做就做全套,性命要紧。”李始之有些无奈,时不时还和康朱皮大哭两声,接着又说:

“布置如何,贤叔父说他的斥候发现了马粪的踪迹。”

“他发现就好,我就怕做的太隐蔽了,反而自害。”康朱皮长出一口气。

杀了李廿后,康朱皮准备了两条退路,第一是如果压不住消息,就带着细软,打着去雁门做生意的名义避风头。

第二则比较行险,康朱皮忘记某些想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人,杀死李廿既带来了危机,也提供了机会,康朱皮便要打出手中的底牌——秀支羯利、冯莫突和张?督派的一支突击队刺杀康朱皮失败,反落了个活口,那被打成“偷猪贼”的羯胡既落入康朱皮之手,肯定要榨出最后一丝利用价值。

被吊在城墙示众又关在黑牢好几个月后,俘虏的精神几近崩溃,当康朱皮提出“撕掉蒙面布,继续做偷猪贼,然后打死示众”还是“做我教你当的抢劫犯,留个活路”两套方案后,俘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你记得说,这个玉佩,还有这个金步摇,是你家部大冯莫突壬子日在东山打劫来的,你记得还有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中夏女子,被你们辱杀后扔在山里。杨市掾与方捕贼掾会好好照-料你的,记得不要乱说,这是你保住性命与灵魂的唯一办法。”

俘虏不住地点头,还把冯莫突的坞堡薄弱处等情报和盘托出,希望讨康朱皮开心,搏个活路。

除了靠这招来嫁祸外,李道之还提及边军中经验丰富的斥候会寻找马粪来追踪胡人骑兵,康朱皮就反其道而行之,壬子日带亲卫伏击和撤退时,坐骑臀后皆套口袋用于收集马粪,避免暴露自己行踪,战斗结束后,再在前往冯莫突坞堡的道路上浅浅地将马粪掩埋,完成了嫁祸的关键部分。

“你们斗法不过,就下作行奸,就别怪我以牙还牙了。”

“好了,我要还要去尽复礼,失陪了。”李始之见一切安好,便一溜烟走了。康朱皮在坞堡里逛着,和前来吊唁的豪强们一一见礼,还听见范隆、朱纪二位大儒在讨论本次丧服礼制的问题,因为李丹英和李廿的婚礼的最终程序未完成,那么到底算不算已经出嫁?如果是,那么以李始之为代表的李家子嗣们应该尽大功礼,丧期九月;如果不是,那么就应该穿齐衰,丧期一年。

康朱皮没有仔细研究,只是“观赏”李家葬礼上奢华的布置,暗想不知洛阳世家葬礼会如何。

招魂仪式到了,李始之持着他阿姊的上衣,一手执领,一手执腰,站到葬礼附近的房顶上,面向象征幽冥的北方,高呼二姊的名字,叫其“回家”,如是者三,代表死者魂魄已归附此衣,再用此衣去盖象征李丹英的那摊“杂物”,以“祈求”死者复活,这便是复礼。接下来还有卜筮、起殡等许多环节,康朱皮就懒得参加这种吃酒用冥钞——糊弄活人的事情了,他得离开李家堡,去召集亲卫们布置讨伐冯莫突的计划了。

没等康朱皮出门,突然间,大地震动起来,凶门嘎吱嘎吱的摇晃,参加葬礼的人一片茫然,有的还面面相觑,盘算着:“哪里的马群跑出来了?”,短暂的恍惚中,有机灵的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便扯着喉咙叫道:

“地震!”

话音未落,地面便平静了,只是人们闻言或趴或躲,还惊恐未定。

——

“元康四年......八月,上谷地震,水出,杀百余人。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水出,大饥”——《宋书·五行志》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