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都市 > 美利坚大法官 > 第696章 大新闻

这是赤裸裸的实力的差距。

这是明明白白的硬实力碾压。

麦克莱德·肯尼迪并不感到气馁,更不会不服。

他一直都承认自己在政治斗争跟说话艺术方面不如马克·米莱跟布鲁克林·李的。

这没什么好不服的。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争先。

就像他能在五秒钟之内杀死布鲁克林·李跟马克·米莱,并且确保他们的血不会溅到自己身上一样,论动手能力,再来十个马克·米莱跟十个布鲁克林·李,他都不怕。

都是一个道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没什么好不服的。

硬要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去比较,还非要想要能赢对方,麦克莱德·肯尼迪是做不出这种事来。

因此,在被布鲁克林拿话困住后,麦克莱德·肯尼迪没有丝毫的负面情绪,他只是在想该怎么继续这场谈判。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的未来。

参谋们需要集中精力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吸血虫们正磨刀霍霍准备加入欧洲的屠宰盛宴。

大家都很忙。

于是2:1。

军方做出决定,尽快处理好纽约的事情,让布鲁克林加入计划之中,好好履行好他的责任跟义务。

为了让计划顺利,不要再节外生枝,军方认为可以适当地做出让步。

这也是派遣来谈判的是麦克莱德·肯尼迪这个中校而不是其他什么更高层或话语权更重的人的原因。

争端到此为止,就限制在这个范围内,就在这个级别范围把事情解决了。

可布鲁克林却不愿意。

他辛辛苦苦付出那么多,折腾这么大一摊子,你告诉我就这?

中校?

中校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档次?

他要跟更高层的人对话。

他要把事情范围扩大,扩大到他满意的程度。

至少也得回本儿。

当然,布鲁克林这些要求并不是盲目提出的。

他是通过前面的谈话,得出的结论。

麦克莱德·肯尼迪的出现跟他亮出的底价,还有他的军衔,都说明了军方想息事宁人了。

如果再联想到华府发生的事情,这个推测就几乎是铁一般的事实。

麦克莱德·肯尼迪并没有思考太长时间。

这种面对面的谈判也不可能给人太长时间思考,保持沉默。

这种谈判考验的是人的临机应变能力跟话术,更考验心智心性。

可以反应迟钝,可以笨嘴拙舌,但首先要心态稳,稳如老狗。

“这是底线。”

麦克莱德·肯尼迪指了指被自己压在下面的文件夹,道

“不管是谁,都不会发生改变。”

马克·米莱满脸惊讶,伸长脖子探出上半身来往桌上猛瞅,一副‘是这样吗?我才知道’的表现。

麦克莱德·肯尼迪用手指将文件夹往离远马克·米莱的方向推了推。

马克·米莱重新坐回去,一脸的唏嘘感慨。

“原来是这样,我都不知道……”他两手一摊,冲布鲁克林做了个无能为力的动作“我只负责纽约这边的事情,对这件事,我都没听到风声。”

马克·米莱就像一条滑不留手的泥鳅,立即撇清自己的关系同时,还不忘卖布鲁克林个好,顺便继续挥舞锄头努力给麦克莱德·肯尼迪挖坑。

是吗?是这样吗?谁来都没用?我没听说过哎!

布鲁克林看了一眼马克·米莱。

这个糟老头子是真的坏!

自从跟自己决裂后,他的选择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像样的收获。

相反,随着自己跟军方开战,扯裤衩,戳眼睛,踹下体,挠胳肢窝等一系列手段搞得军方不上不下以来,马克·米莱反而因为身份问题以及曾经在纽约事件中积极促成双方合作的原因,被看做了是他的人。

马克·米莱跟自己决裂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跟态度,属实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军方对马克·米莱的媚眼视而不见,反而抓着他的过去穷追猛打。

这个糟老头子吃了不少苦头,地位不说一落千丈,五百丈还是有的。

这次因为麦克莱德·肯尼迪的突然出现,马克·米莱被迫跟自己临时‘组队’,竟然表现的异常活跃跟积极。

如果不是充分了解马克·米莱的为人,布鲁克林差点儿就以为这老货是怀念以前跟自己合作的日子,幡然醒悟了呢。

可惜现实是冰冷的。

马克·米莱表现这么积极,锄头挥舞得都冒火星子了,不是因为怀念过去,更不是怀念跟自己配合的日子,而是因为相对于布鲁克林来说,他更急迫。

就像某一时间段跟总统先生谈判时那样。

谁急迫,谁就天然处于下风,就得多付出一点儿,主动一点儿。

马克·米莱表现的就十分主动,主动得麦克莱德·肯尼迪都忍不住看了过来,一双蓝色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他许久,仿佛是在向马克·米莱发问:把我搞下去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随便拿出一份没有经过仔细阅读的文件就要求我签署。”

布鲁克林摇摇头,无视这两人的深情对视,语气莫名地说道

“这是法律意义上的胁迫,即便我签了字,它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益。”

“基本上依旧等同于先给我看协议内容,等我看完,主观上同意后再签字。”

“这么折腾,有什么意义吗?”

布鲁克林挥了挥手。

他现在穿着的是法袍,袖子较之正常的衣服而言显得有些宽大,挥动间带着风。

他在提醒麦克莱德·肯尼迪,他不是什么阿猫阿狗,他是法官。

在当法官之前,他是全纽约最优秀的律师!

实际上这份协议根本不具有法律效益——即便按照布鲁克林的说法,先给他看,再签字,它同样不具备法律效益。

搞不好这里面的内容都是违法的,直接违背联邦宪法的那种!

但这个顺序,是布鲁克林看重的。

还是那句话,布鲁克林签的不是协议,而是一个态度。

他也要求军方拿出一个态度来。

和谈,他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说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和谈。

但和谈的内容,他不能接受。

——至少现在的和谈跟他理想中的和谈相差甚远。

“你才刚来纽约,听说一大早飞机落地后你就一直没得到休息。”

布鲁克林站起身,标准的送客手势跟送客言论。

“不如你先回去想想,跟能做主的人沟通沟通,不急,我就在这里,你随时都能来找我。”

麦克莱德·肯尼迪并没有赖着不走,或者劝布鲁克林考虑考虑,他点点头,利落地拿起文件夹,告辞离开。

马克·米莱跟着站起身,哎哎呀呀地发出几个音节,最后看着布鲁克林叹气,摇头,起身追了上去。

布鲁克林报以冷笑。

老东西你装什么清纯善良白莲花?你也在和谈条件之中!

布鲁克林这边跟军方的第一次接触谈不上多理想,但也不算坏。

谈判从来没有一次就成功的,一次就成的那不叫谈判,那叫投降。

这次见麦克莱德·肯尼迪,布鲁克林收获还是不小的。

最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他通过麦克莱德·肯尼迪了解了军方的态度。

不管军方分成几个派系,现在都没空理会他,只要在可接受尺度内的条件,他们都能答应。

这是好事。

接下来布鲁克林要做的就是试探这个尺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当然,谈是谈,该打还得打。并不会因为谈判而缓和。

他相信,军方,不,就是麦克莱德·肯尼迪跟马克·米莱这两个人,也是这么想的。一旦看到布鲁克林露出破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撕毁哪怕已经签字的合约,毫不留情地把布鲁克林踩进泥土里。

另一边。

总统先生刚刚结束演讲,正坐在车上闭目养神。

演讲是个体力活,一般人准备一场演讲都得累够呛,更别说像总统先生这样连轴转,一转就是十几天几十天的了,更更别说总统先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

当然,跟另一边的帕特里克·内斯特相比,总统先生还不是最励志的那一位。

另一边的帕特里克·内斯特顶着七十八岁高龄刚刚完成了三天转战五座城市的壮举,哪怕是总统先生听了都目瞪口呆了好一阵,然后打电话过去劝说他注意休息……

总统先生的车子正行驶在往纽约去的路上。

他下午本来还有其他行程的,但一位得力干将的到来,让他临时更改了行程。

罗齐尔女士作为斯坦福院长,对总统先生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如今这种性别对立矛盾尖锐的环境下。

谁都知道不是所有的电影里都能用得到黑人,但好莱坞还是非要每部电影里都至少有一位黑人出演正面角色。

谁都知道一个团队的雇佣标准是能力而非性别,但工会还是要求企业、团队性别比例必须平衡。

联邦如今的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没有任何人敢忽视的地步,总统先生的竞选团队曾经就因性别比例失衡而被媒体报道过。

罗齐尔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能调和一下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

当然,更重要的是,罗齐尔女士的身份。

她是斯坦福院长!

她的人脉关系网络并不比布鲁克林差到哪里去。

之前她一直被伯克·福斯曼束缚在波士顿,现在伯克·福斯曼放人了,总统先生当然要第一时间回去见见这位得力干将。

罗齐尔对总统先生来说,不是什么花瓶,不像那些端水送纸,特意招募进来用以调和性别比例的小姑娘一样,罗齐尔本身就自带价值。

至于一场活动……他的粉丝们会理解他的。

…………

麦克莱德·肯尼迪的到来,包括他匆匆与布鲁克林见的这一面,并没有对局面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纽约依旧山雨欲来,外面依旧混乱。

当然,跟华府相比,纽约这边简直连小打小闹都算不上。

总统先生在华府投下一颗核弹,炸的整个联邦都跟着震动。

再加上本就被布鲁克林引爆的社会矛盾,才过去没到三天的雪城惨案,军方疑团,总统先生面临的指控,帕特里克·内斯特面临的指控……种种因素杂糅在一起,令华府直接化身修罗场,怪物房,能从这里活下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猛士。

下午三点四十分。

例行记者简报会上,国会对昨晚跟今早发生的事做出了正面回应。

从事情发生到做出回应,国会用了不到七个小时,可以说是罕见的相当迅速了。

面对挤满了新闻发言厅的记者,发言人连头都没抬起来,全程低着头念稿子。

念完稿子后继续低着头,收拾好稿子,确保没有掉落跟遗漏,一言不发,在安保人员的保护下,转身就走,留下满屋子举起手臂准备提问的记者们面面相觑。

公平地来说,新闻稿并不空洞,相反,踏踏实实地回答了不少疑问。

比如国会接下来会怎么做,比如议题泄露是怎么回事,比如议题还做不做数,怎么处理之类。

但这不是你不提问的理由吧?

记者们无奈的收拾着器材,骂骂咧咧地回去写稿子,也有机灵的,直接抢过摄影机自己扛着朝发言人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

只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电梯间外被安保人员拦住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的发言人,拍一段发言人头也不回搭乘电梯离开的决然背影。

国会积极、正面地对事情做出回应,在事态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猜测变得更离谱之前给出明确答复,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暂时遏制住了局面滑入深渊。

但光凭这个是不管用的。

这是治标不治本。

晚上五点多。

华府邮报突然刊登了一篇独家报道,这篇报道仅仅存在了不到五分钟,就迅速下架。

但华府邮报是一家大报社,每天有不知多少小传媒公司、小媒体盯着他家的网站,就等着转载他的报道呢。

尽管只有五分钟,这篇报道还是扩散了出去。

这篇报道的威力不亚于早上时媒体曝出的国会议题。

光看标题就知道了——

20年!2.2万亿!一篇文章告诉你,联邦政府的钱都花去哪儿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