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 第2026章

明弘光十九年(西历1663年)正月初一,未被大明承认的朝王李棩公然在新年正旦上受了朝鲜群臣的朝贺,消息传到大明,朱由崧勃然大怒,勒令鸿胪寺向朝鲜发出斥责,并要求朝鲜派出重臣前来大明解释!

朝鲜借到大明驻在鸿胪使的训诫,极为不满,因此虽然派出了领议政韩尚德在内的重臣南下南京向明廷告罪,但其国内反明的舆论却愈演愈烈。

是的,自打大明强迫朝鲜接受了《对朝七条》后,朝鲜国内就存在了一股不小的反明势力,并且这股势力随着大明不断从朝鲜抽血----朱由崧强迫朝鲜在20年里,每年向大明偿付战争赔款60万两,这对于连国力弱小、国内没有金银储备的朝鲜来说可是一笔山一般沉重的负担,可以说根本就赔不起;但赔不起也要陪,所以朝鲜被迫每年向大明缴纳数量惊人的大米、木材,搞得国内米价暴涨、百货腾贵;可光是输出大米、木材、人参、凉席等商品也不足以抵充60万两白银的赔偿,所以朝鲜不得不又贩卖子民抵债;虽说卖给大明的朝鲜百姓基本都是中人以下,甚至是贱民,却一样让朝鲜方面觉得受到了严重的羞辱----而不断扩大,以至于已经严重影响了朝鲜的朝局发展。

对于朝鲜内部势力的反明倾向,部分朝鲜高层极为恐惧,这些清醒者深知朝鲜的国力、军力相比大明来说可谓不值一提,因此为了避免朱由崧收到消息后,加大对朝鲜的惩治,因此,这些朝鲜大臣便在大明驻在使的支持下,掀起了【癸卯大狱】,对反明人士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癸卯大狱】整整持续了一年,前后有三百七十名朝鲜两班成员被杀、数十家朝鲜名门被抄家,另有超过一万三千名朝鲜官民被【事大派】强行流放----实际是被移交大明后安置在了南洋、方壶、安边等地----由此,朝鲜国内的反明声音才为之一净。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事实上朝鲜国内的反明力量并没有被一网打尽,只不过是潜伏了下来,日后还会有卷土重来的一天,但这就是后话了。

而在弘光十九年当年,朝鲜王廷却以镇压反明集团的行为向大明邀功请赏,对此,朱由崧出于安抚朝鲜国内情绪、稳定东北亚局势的考量,最终还是同意承认李棩继位为王······

按下朝鲜的事情不说,大明宗人府宗正、徐王朱由渠根据各藩的奏请和请托----各藩藩主胼手胝足亲手参与了海外开拓后,发现如果不控制子孙及功臣的爵位,必然造成日后子孙财产的缩水,因此为了避免明廷借推恩令削弱各藩,各藩在南京的进奏院经过有心人的串联,便联名上疏奏请宗人府干预----于弘光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向朱由崧递交奏疏,建议划一海外各藩的内部爵位。

目前朱由崧还想着利用各藩在海外扩张殖民,并不想动摇各藩的信心,所以,授意礼部、理藩院、詹事府、翰林院、礼科对此进行讨论。

五个部门经过反复讨论,遂于当年二月十八日,向朱由崧递交报告,建议以本代宗藩子嗣为限,不再册封新的藩国----也就是说,目前各国王、国公、国侯之庶子仍然可以受封为公、侯、伯,并以这些国爵领受藩封,出海建国;但嗣封国王、国公、国侯的庶子们就不再给予侯伯的国封及允许他们独立建藩了----至于今后藩国内部,给予宗室某国国宗的爵位,食封而不裂土。

而国宗的爵位分为一二三等,每代降等,三等之后即移出宗谱,成为该藩的普通臣民----如果某藩有余力,也可以授予该藩的功臣爵位。

考虑到后世皇帝的子孙也会出海就封,需要留有余地,所以朱由崧接到五部门的奏报后已经倾向于接受了,不过,在正式批准之前,朱由崧问了前来汇报的礼部尚书李永茂一个问题:“各藩国宗与大明爵位之间如何对等?”

李永茂回复道:“王藩一等国宗比类国侯、二等国宗比类国伯、三等国宗比类县伯;公藩国宗较王藩国宗降一等、侯藩国宗又较公藩国宗降一等;至于伯藩只设一等二等国宗,比类县子县男。”

大明在县男之下还设有县尉一爵,但县尉并不直接授予功臣,而是授予那些功封县男爵的功臣嫡子的,这是因为县爵每代都要降等----只有少数特旨才能承袭多代----那些县爵功臣死后就没有爵位可以给继承人承袭了,这显然不是优待功臣、激励臣子之道,因此,朱由崧才设县尉一职给县男的后人承袭,以保证这些男爵后人不会一代就家道中落了。

不过,如果功臣功封的是县子及以上,等其子孙承袭完县男爵位后,是不可以再承袭县尉之爵的,顶多以邑子、邑男这等荣誉头衔,来证明自己曾经是贵族子弟----邑子是给承袭完爵位的贵族嫡子来表明身份的,邑男则是给承袭完爵位的贵族庶子来证明身份的。

朱由崧点点头:“宗藩可以叫国宗,那功藩叫什么,藩宗?”

得到李永茂的确认后,朱由崧又问道:“藩宗与国宗应该有区别吧!”

李永茂回应道:“回陛下的话,的确是有区别的,藩宗只设两等,一样是每代降等承袭,其中公藩一等藩宗比类县伯、二等藩宗比类县子,侯藩一等宗藩比类县子、二等宗藩比类县男。”

目前功臣只有公侯两级才有转为郡爵,于海外授地建藩的资格,普通的县伯、县子、县男三等是没有出海裂土的份的。

“如此也行!”朱由崧随即又问道。“那海外各藩的功爵,卿等是怎么定的?”

李永茂讲解道:“臣等原本建议各藩以古礼设大夫爵,但考虑到文散官中有大夫官名,所有建议各藩设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爵,宗藩上士类比卫所指挥使、中士类比指挥使同知、下士类比指挥使佥事,功藩上士类比千户、中士类比副千户、下士类似百户。”

上中下士与其说是爵,不如说是世官,倒也能区分中枢与藩国的不同,但朱由崧听罢却眼眉一挑:“王公侯伯一样?”

李永茂应道:“一样,但王藩能授上士四人、中士十六人、下士六十四人,公藩能授上士二人、中士八人、下士三十二人,侯藩能授上士一人、中士四人、下士十六人,伯藩只能授中士二人、下士八人!”

朱由崧眯起眼:“称‘士’,朕觉得不响亮,可改为某某中郎将,另外不必限制中郎将人数,可用其他方式规划等级高下。”

李永茂应道:“是,臣回去再找各司商议一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