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大明帝君 > 第870章

第870章

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国家动荡,君臣离心。

现在的大明,可经不起什么风吹草动啊!

但若是不改革,朱正的远大抱负就无法实行下去,这让他很是纠结。

如何取舍?

朱正皱着眉,沉默许久。

脑海中却开始浮现出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的做法来。

东汉是士人气势高涨的时代。

由于自西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在政府的政策性培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当时能通经的士人,不但在政治上、学术上享有优越的地位,在社会上也享有高度的评价。

因此,士人也自视甚高,对自我的德行要求也甚高。

西汉亡后,经过战乱,光武终于中兴汉室,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

此举固无不当,但却造成一种为享大名于天下而刻意隐逸、或以借“道德良好”来达到引人注目、立异名高的目的。

于是,选举、群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为“道德比赛”的工具。

道德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印证于日常生活的修养,它固然可以评议、比较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但却不适合拿来比赛,因为毕竟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端正人的行为与社会风气,而不是与人一较高下来猎取官位或沽名钓誉。

然而这种道德比赛却确已成为当时的风气。

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使士人激愤,太学“清议”更应运而生。

司马光曾说过:“三代以来,风俗以东汉最美。”这话不错,但仅止于个人的道德;亦即士人当时的关注、评议之焦点与判准,大多以私德为断,而缺乏对实际治事能力的考虑。

因此,风俗虽美,但士风虚矫,空谈道德,但事功全无,缺乏实事求是之精神;于是乎天下分崩,苍生饱受流离之苦。

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清议转为“清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依然潇洒悠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

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这种空言道德,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 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而明白宣告道德破产。

赤璧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己基本形成。

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

那时候的他,处处受制,急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协助自己在这天下乱世之中,取得立足之地,

那状况,和现在的朱正只有细微的差别!

那么,曹操最后是怎么快速找到他所需的人才的?

朱正目光闪了闪......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