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123章 人口

新一轮农村改革背景下,根据地民政机构作了一次调整,成立储蓄所、税务所、农村农业局等新机构。

储蓄所前身是财政局下属发薪办。

当初发薪办是为解决军人薪资发放而设立的,此后它一直负责职工、公务员、现役军人工资给付。

随着九旅的事业发展,发薪办已经无法跟上步伐,更无法解决各工厂的资金流转等问题。

为应对新时代,新立储蓄所有三大职能,一是继承发薪办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开设普通账户,为人民提供存取资金服务。

二是为各工厂提供资金账户,为它们提供基本的资金周转需求,以及金融服务。

三是为村集体、农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发挥农村银行的基本职能,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根据地允许治下百姓经商后,头批发家商人很快崭露头角,积累了不菲家财,交易资金量也愈来愈大。

储蓄所的出现,及时响应了他们的需求,也有利于旅部掌握私人大户的资产状况,为以后征税铺平道路。

储蓄所刚成立,蔡家钟和山标就带头开设资金账户,将现金存入储蓄所账户。

在根据地乃至缅北做生意,货币的获取与保值是个大麻烦。

人民币保值,且被广泛认可,但流通量少,离根据地越远就越难获取,并不能作为交易的主要货币。

作为主要货币的缅元,严重超发,币值不断贬值,外币黑市价格每天都在变动,持有越多缅币,就意味着损失越大。

特别是在军政府有废钞先例的背景下,每个持有缅元的商人,都怕一觉醒来,手里的钱变纸。

商人的本能促使他们少持有或不持有缅元。

根据地还没建立前,持币大户的马帮尽量选择泰元、英镑、美元乃至印度卢布,又或者用玉石、鸦片等实物来保值。

根据地大兴后,与九旅交易的马帮,选择人民币就是最好的保值手段。

九旅作为缅甸唯一人名币提供商,单凭此点,就足以吸引商人开设储蓄账户,以此获得不限额的人民币资产。

蔡家钟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仅凭一个账户就将手里的缅元清空。

外地马帮就没有这个待遇,储蓄所不是真正的银行,并不对外开放,毕竟九旅的人民币做不到不限量供应。

若任由外商用缅元换钞,那可就是开门揖盗。

税务所的职能一目了然,负责征收营业税、农业税、交易税等税种,是税务主管部门,今后负责推行新税种。

根据地农村名义上由民政部直管,具体事物则由农场指导,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管理模式。

农场职责是屯垦,解决粮食自足问题,本职是搞农业生产,开荒是它的主业。

为了理顺治理体系,成立农村农业局是必然的。

特别是果北根据地建立后,农村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部,就更需成立专管农业部门。

成立三个新部门后,根据地民政机构进一步完善,虽然还有很多职能没有明确,需要成立更多的部门。

例如农场和养殖场合作不断加深,就需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性质的垦殖部。

但当前阶段,保持小而全,兼具高效的旅部军民两部,就足以跟上发展步伐,不宜一次成立太多部门。

根据地不断发展扩张,处处急需人才,不适合一下子增设太多的民政干部。

八月酷热中,根据地工业发展并没有停下脚步,野外施工难度大,那就集中精力搞工业园建设。

集中精力苦修工厂内功,培养工人技能。

这个时代的人民特别能吃苦,似乎一点都不怕热,哪怕厂房里有如蒸笼也能干下去。

简陋的瓦房、铁皮厂房,在太阳炙烤下,当室外温度达35°时,室内温度之高可想而知。

空调这玩意,在根据地就没有,就连旅部也没有。

好在有电后,旅部进口了一大批大吊扇和工业吹风机,确保厂房气温不高于室外2°以上。

就在这种酷热的条件下,各工厂没有停工,几乎三班倒的满速运转,每个岗位都站满了年轻人。

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自滇省,是华夏50后、60后,个个都是农村孩子,特别珍惜当上工人的机会。

根据地各个工厂的待遇差别不大,效益好的盐厂、钢铁厂高一些,加上高温津贴,普通工人工资有55元/月。

实习工人工资也有35元,培训完毕转正后,享受正式工待遇。

根据地这个工资,低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人工资水平,却高于滇省各个国企,更远高于农村。

近在江北的瑞丽县,国家干部工资也不过30元出头,农民更惨,只领工分,收入水平远低于干部。

相比滇南,根据地待遇如此高,自然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壮年来投,哪怕工厂再苦,他们也能坚持下去。

若是比苦,公社种田不苦?

年头

忙到年尾,也只是勉强果腹,至于吃肉添新衣就别想了!

根据地给予的丰厚待遇,吸引了上万名农家子弟,各工厂优中选优后,留下了5千多预备役工人。

每个岗位都是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徒弟,以尽快培养更多的工人,为以后的工业产能大爆发做准备。

表现优异的青工会选送到技校,接受更专业更高阶的技能学习。

除了工厂,根据地物流部门也填满了好学的华夏子弟,他们将会是司机、汽修工、电力工人...

更有一批优秀子弟选入部队,成为光荣的人民军军人。

一共有八千多名华夏农家子弟扎根根据地,成为工人、军人、学生,极大地补充了九旅对青壮年人口的需求。

根据地的人口分布非常有意思。

九旅直属的军人、公务员、职工、工人不含(青工),一共八千多人,是根据地骨干。

八千多青工是预备役军人和工人,是后备力量。

雨季之下,虽然很多工地停工,但依旧留有六千多施工工人,他们来源复杂,本地农民、克钦邦来的,和华夏来的农民工。

年初旱季施工高峰期时,各大工地共有3万多民工。

今年雨季结束,刚好秋种农忙期过去,到那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会更多,不会低于年初的数据。

古凯战役拓土,和果北根据地的建立,根据地农村人口也大为扩充,人口数达到5万余人。

雨季困顿,北上移民潮被打断,不然农村人口会更多。

8月初,民政部汇总人口时,根据地人口总数达到八万余人,若纳入经商的流动人口,治民超过十万。

人口翻倍,人口结构也很微妙。

九旅本部人员身居要位自不必说,更为神奇的是,华夏子弟和当地百姓恰好错开生态位,没有形成经济地位的冲突与矛盾。

华夏子弟当工人或者参军,不深入农村,不和农民抢夺生存空间。

农民分田地后,醉心于种田、经商,精英则通过民兵选拔,参军或者成为基层办事员。

张扬大费苦心发展工业,就是为了避免华人大移民造成的华缅冲突,从而避免内部矛盾拖累了解放进程。

华人干工,百姓务农,一同参与军政,为解放事业而共同奋斗,这套制度架构初显威力。

若不出大意外,在没解放全缅之前,华人大迁移不会挤压缅甸各民族的生存空间。

相反,华人带来了文明,带来了进步,带来新希望。

华缅分工,不单是工业分工制度,更是缅甸政治制度的铺垫。

至于能否可行,该如何改进,张扬等人一直在思考、在改进,也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

幸好九旅常委成员都很年轻,张扬缅历1950年出生,今年才28岁,若是长寿,能等到大英女王死的那天。

李国成是华夏佤族人,常委班子里年纪最大,但也不过45岁。

谢和华是川省知青,年纪38岁,参谋长王飞35岁,将志明是张扬发小,同是28岁,李寒保山知青,年27岁。

就连夫死儿随,满门忠烈的玛努常委,虽脸色老相,但也不过41岁。

九旅常委平均年龄才不到36岁。

而军政府里掌权的将军都已是花甲老头,逼着67岁的吴奈温不停地发动清洗,提拔年轻校官,以防备被军头赶下台。

缅共总部更是一群上个时代的老家伙,一直恋栈不去,沉迷于内部斗争。

对比之下,九旅执政团正如日中天,朝气蓬勃,无论缅共还是军政府,都是人老迟暮,日落西山。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