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58章 从厕所开始的土地改革

十二月二十五日,匪乱彻底平息,军区解除戒严令,根据地生产、生活恢复常态。

此次公审,一共处决五百多土匪,极大震慑作奸犯科之徒,同时教育了民众。

旅部借机展开禁毒教育,宣布利滚利、鸦片贷款等高利贷非法贷款,山民无需偿还此类债务。

凡是被头人们非法侵占和夺取的土地、房屋,都可以向根据地申诉,军区会替百姓做主。

诸多政策颁布,如同组合拳一样,彻底打倒参与叛乱的各族头人。

山民大声欢呼,就差跪地喊青天大老爷。

沸腾的情绪只是暂时的,为了更好的取信人民,九旅接连派出驻村小组,和民兵小队一起,介入农村治理。

听说能拿回田地和房屋,山民们无心打工,纷纷背起行囊回到山里,想要回属于自己的家财。

有些心急的山民,主动找到九旅,给人民军带路,希望能早点消灭害人虫。

工友们都提桶回家,申克也动了回家的心思。

下山时,他只带走大米和被褥,其余家当全都留在寨子里,大概率被村长给抢了,不知道能否要回来。

申克也担心好兄弟的下落,不知道申力是否还活着。

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婆娘要留下照顾孩子,只有申克一个人回家。

回到山寨,他头次发现,村里活了这么多人,男女老少站满了晒谷场。

孟坎村处在大山山腰的坝上,坝子面积不大,良田也不多,只养了26户人家,共克钦族村民187人。

召集村民,驻村小队举行公审大会,让村民检举村长一家的罪行。

人群中,各人神态不一,老人不敢出声,畏畏缩缩的躲在后头。

在山下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却不怕,勇敢的站出来,一起列举村长和打手们的罪行。

人证、物证俱在,驻村队长田加元宣判村霸团伙有罪,当场枪毙了村长和头号打手,其余人等押送劳改场。

审判过后,驻村小队并没有立刻分浮财和不动产,更没有分田地。

田加元叫来申克等人,刚才就是他们主动揭发村霸的罪证。

“你们愿意参加民兵吗?”

申克小心地问:“当了兵,能到工地打工吗?”

“能啊!民兵只需每年完成3个月的训练,训练时有补助,保证不低于打工工资。”

军区对普通民兵的要求很低,不脱产参加训练也可以,而且还有丰厚的补助金。

能打工,又能摸枪保护家人,申克等人当即申请加入民兵小队。

第二天,村里的30名年轻人穿上了军服,在晒谷场上做操。

每天除了做操,驻村小队带着民兵打扫卫生,清理村里随处可见的垃圾。

村民没有卫生观念,垃圾随手丢,脏水也是往屋外的小路倒,使得小路上盖着厚厚的污泥。

民兵带头,村里的小孩帮忙,大家把村子清洗整理一遍。

程亮的青砖巷道,错落别致的高脚屋,大家第一次觉得寨子是那么的漂亮和舒心。

驻村小队并没有停下改造村寨的脚步,带领大家齐心协力从山下挑来红砖和水泥。

有了建材,民兵们在村头、村尾修了两个大粪坑,粪坑上盖水泥板,然后建厕所。

申克在工地学了些砌墙的手艺,他在田加元的指点下,给粪坑修了个封门。用农家肥时,可以打开封门掏粪。

清洁卫生,老人冷眼旁观,依旧不改随地吐痰的习惯。

但建好厕所后,老人忍不住围观,上了一次厕所后,大声叫好。

旱厕蚊虫乱飞,还臭,远没封闭的红砖厕所舒服。

体会到改造村寨好处后,老人不再冷嘲热讽,主动帮年轻人一把手,逐渐加入劳动行列。

驻村小队并不满足眼前的成果,带着民兵上山找泉眼、挖水池,同样用水泥板封盖水池。

解决了水源,只要水管就能建好自来水工程。

虽然没塑料水管,但土办法多的是,山里的毛竹就非常硬,烤干后泡水里,几年都不开裂。

打通竹节、碗口大的毛竹充当水管,将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当然也能给厕所通水。

有自来水用,没人愿意每天挑水吃。

老人们主动帮忙,全村一起出动,一起修渠架设水管,共同完成自来水工程。

通过清洁卫生、厕所、自来水,三件“小事”,驻村小队成功完成组织动员,发动所有的山民参与集体劳作。

工作时,驻村小队也摸清人口、人际关系、血缘亲疏、家庭恩怨、财产状况等一系列社会调查。

孟坎村的详细报告,提交到旅部,张扬反复看了几遍,虽然样本很小,但在缅北,它的作用不亚于寻乌调查。

“老李,我的三板斧有效吧?”

各村推行的三大运动,正是张扬的得意之作。

李国成竖大拇指,“旅长,还

是你高明。”

张扬笑着摇头,刚有的自得,很快又放下,牛吹一次就够。

歼灭土匪后,乡村旧势力一扫而空,形势前所未有的大好。

李国成想一举完成土改、农村改革等一系列工作。

张扬连忙阻止,不能急着大干特干,农村工作宁可慢一些,尽量把工作做细一些。

山民非常贫穷,只能经受一次改革,政策执行有偏差,犯了错误,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

滇南算是华夏最穷的地方之一,但再穷也有裤子穿,有公社给的救济粮吃。

而且缅北的人,连裤子都做不到一人一条。

下地干活的妇人,往往是用一块旧布围起来当裙子,裙布是没有钮扣的,全靠勒紧了,把布头系回腰上。

系的布头松了,就连忙勒起来,不然下半身全走光。

极度地穷,经不起折腾,只要改革失败一次,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互信就又崩塌了。

山民又回到仇恨山外人,只会埋头种罂粟,一被煽动就下山抢劫的土匪状态。

穷不代表百姓善良淳朴,相反穷山恶水出刁民。

山民狡黠得很,贸然分浮财、分田地,极可能出现丁口多的家族占便宜,成为新的村霸。

等驻村小队一走,山寨的生态依旧没变,只是换了批食肉者。

所以张扬才提出三项改革,引导山民加入集体劳作。

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通过集体生活表现出来,而且是一点都不做假的显现。

李国成再翻一次报告,“如此穷的山寨,头人的家财居然这么多,真让人难以置信。”

孟坎村土地以坝上梯田为主,共300多亩稻谷水田,剩余的都是坡地,坡地也就是旱地,只能用来种罂粟。

人均不到2亩良田的山寨,其中238亩水田是村长和他手下的,绝大多数村民,连当佃农的机会都没有,只靠种罂粟活着。

“这点田,分了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本来以为分了田,就能解决农村问题,可没想到现实是这样的,可把李国成给愁的。

张扬:“那也得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据地说不分田了,人心立马散大半。

有恒产才有恒心。

一个家山民,适合打工的只有壮年人,其余老弱人口,目前留在山村更好。

根据地工业还没建设起来,第三产业更是没有,根本容纳不了大量的非劳动力人口。

集体农庄、机械化农场,将农民转变成农业工人,听起来很美好。

但在缅北山区,一点实践可能性都没有。

这个问题,张扬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觉得留个农业产业化的口子。

“山下开荒的土地,就不分了,愿意搬下山种田的百姓,就安排进农场,转化为农场职工。以后地盘大了,再试行农村合作社。”

李国成翻阅厚厚的报告:“大概有6个山寨,几乎没有良田,出入非常困难,走路都很难通过。这种要坚决搬迁。”

这类山民,对平原的生活羡慕得不得了,他们只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搬进没人要的深山。

根据地给的条件好一些,山民很乐意搬家的。

有了统一意见,剩下的就是执行问题。

旅部发出土改令,各山村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驻村小队根据村民手册,公平、平等的分配土地。

同时兼顾有利于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则,尽量保持大块土地的完整性,避免把农田分割得七零八落。

华夏新历年之际,根据地的四十多个村庄完成土地改革,一万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