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缅甸风云 > 第53章 军政民政

12月中旬,内地民工达到8000余人,和根据地已有的人口差不多。

旅部本来担心人力不足,现在是唯恐管理跟不上蜂拥而来的人群。

人力缺乏的局面依旧在,但变成人才结构的问题。

各工厂和工地,极度缺乏有学习能力、能驾驭机械的人才。

卡车司机、特种车辆驾驶员、焊工等有技能的工人,所有技术工种,全都缺人。

这年代,华夏还是工人的时代,工人的待遇、政治地位都处于高位,就算退休了,老工人也不愿意来根据地打工。

请不到大量的内地工人,根据地只能自己培养。

主动投奔的年青人就尤为可贵。

旅部舍不得他们当民工,只要愿意学习进步的,都送到军队、学校、技校学习。

由于师资不足,技校还处在流动教学中,学生跟着师傅走,走到哪教到哪,包学包会。

手忙脚乱的应付了民工潮,旅部等人回想起来都有些庆幸。

张扬敲敲桌子,“军队和人口的问题总结完毕,我们进入下一个议题。”

“我提议扩大军区常委人数,增补王飞同志为常委,提名玛努同志、将志明为临时委员。”

大家私下早有沟通,议题全票通过。

王飞是四人团的一员,早就参与旅部决策,此次不用调整职位。

充分征求玛努的个人意愿后,选举她为后勤部副部长,兼民政部副部长,主管医院和群众工作。

将志明到特种大队军训时,被李寒“狠虐”一番,反而激起他的斗志,决心完成特种训练,成为比李寒还厉害的军人。

政委和支书都找过将志明谈话,但他就是不愿任职,只想从特种营里走出来。

有香江的资历,张扬本想让他军转政,就任民政部长。

强扭的瓜不甜,旅部只好遵从个人意见,特批将志明加入特种大队,进行特训。

不过职务总要有的,党的组织制度没有特例,只要不犯错误,职务和军衔必须匹配。

将志明被迫就职民兵团团长,除了军训,他必须到岗履职。

第三个议题,就是正式成立民政部,以及人事安排。

民政部设立总办公室,下辖财务部、组织部、工业部、农业部、林业部、教育部,电力水利部等机构。

受限于高级人才不够,军区常委都要兼任民政,不过营级一下的军官,却不再担负民政,专心军队建设。

自此,军政分离,从制度上杜绝军队干涉民政等隐患,保证了人民军的战斗力。

会议继续,轮到李政委提议:“我提议建立木姐、南坎两所小学,并开展缅语教学。”

山民形成打工习惯后,导致许多家庭的孩子无人看管。孩子野了,又不怕军人,胆子大到满山跑。

前两天,3个崩龙族小朋友爬上北返的卡车,好在车队在瑞丽临检时发现他们,不然猴孩儿能直达春城,成为跨国偷渡难民。

“山民的孩子,也是革命接班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好他们。”

张扬举手同意。

不管年纪多小,每一个山民都值得争取,军区不主动夺取民心,军阀和贩毒势力就会趁虚而入。

克钦邦的翡翠矿区,各股势力为了扩张武力,抢夺玉石资源,就诱惑孩子吸毒,控制孩儿军为杀手。

根据地发展下去,诱惑会比玉石还大,早晚有人利用小孩进行贩毒、抢劫的犯罪活动。

将孩子保护起来,恰是此时此刻。

鲜有发言的玛努,这次提出自己的意见。

“要尽快展开缅语教学,越来越多南边的百姓来根据地打工,他们大多只会说本民族语和缅语。很多战士根本没法和百姓们沟通。”

张扬等人点头,给予鼓励的目光。

张扬不是汉族主义者,哪怕有也要埋在心底。

若是大肆宣扬汉民族主义,和大缅族主义有何差别?

华夏雄踞东亚数千年,汉族的强大,早就镌刻在各族基因里。

在缅北少民心里,外来的缅族和汉族,差别不大。

新华夏重新崛起,从北打到南,谁不服就打谁,在缅北各民族看来,土共好斗得很。

六十年代华夏输出革命,缅共在缅北打仗,彻底破坏旧有秩序,让各族生活更困苦。

这更加深各族对北方邻居的担忧。

在缅北,大缅族主义没有生存空间,汉族主义更是如此。

民族团结才是出路,民族解放运动宗旨更不能丢。

要团结各族,就要用最广泛的、绝大部分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去宣传、动员。

从50年代开始,缅甸大力推行缅文教学,到了奈温军政府上台,更重视在少民地区推广缅语。

1966年缅军攻入果敢地区,有意识的强行普及缅文。

至此,缅语扎根缅北近30年,各族人民大多会缅语,特别是年轻

人。

缅语成为共同语言的现实,已无法改变,根据地只能顺从时代潮流,跟进缅文教学。

张扬从小就被迫学缅文,他也从不纠结这点。

敌人的语言,一样可以教育人民,连敌人都被教育了,这才是人民的战争。

再说了,加入缅语教学,同样可以推广中文,就和内地的中英文教学一个道理。

玛努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政委的提议全票通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