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251章,自卫反击是为了和平解决争端

“1959年12月29日下午3时,2连一排、二排及配合作战的登山队民兵连一排,在拉甘、拉昌之间遭遇一股印军……”

2连长写战报,写完这一句,又觉得不妥,把“……及配合作战的登山队民兵连一排”改成了“登山队民兵连一排、我2连一排、二排”。

“该股印军为阿萨姆邦军队第31营(欠运输连),总人数411人。印军与我军相向而行,双方接近至一公里时,我方侦察兵首先发现对方。随后我布置一排、二排在两侧山上伏击,民兵连一排在大路诱敌。”

“但印军士气低落,登山队一排首次开火射击,印军即掉头后退。我迅速调整部署,命一排、二排从伏击位置走出,从两侧山坡包抄印军,民兵连一排继续在正面向印军开火。”

“战斗中民兵连一排发现印军毫无对抗意志,便大胆上刺刀,边开火边正面紧逼。印军加速逃跑,但根本跑不过民兵连一排。在民兵逼近后纷纷举起双手投降。我不得不再次改变作战部署,一排、二排即刻下山加入清点押送俘虏的行列。”

“战斗中我方击毙印军1人、击伤3人,逼迫印军摔死2人,摔伤27人,即411人中俘虏了408人。民兵连一排排长刘连满、副排长王富洲在战斗中带领全排向印军猛烈开火进攻,对印军士气的崩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从12月20日至12月30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藏南多处战场痛击印度侵略者。12月30日,入侵我国领土的印军第4师师长尼·普拉沙德向我边防部队投降。解-放-军边防部队正继续向前挺进,将侵入我藏南的印军第四师残部彻底消灭。”

“在自卫反击战的另一处战场,我边防军某部从塔马顿、拉曼跨过喜马拉雅山,在梅楚卡痛击印军第8廓尔喀联队,至12月30日,已将该联队大部歼灭。”

“中国对侵占我国领土、悍然向我边防部队发动进攻的印度军队实施的反击,是为保卫我国领土而不得不进行的自卫反击战。自卫反击的目的,是最终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我们不会侵占印度一寸领土,但也不容印度鲸吞蚕食我国一寸国土。”

刊登在国内报纸上的大篇幅战报,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由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转达给尼赫鲁。印度总统府的工作人员收下了照会,但尼赫鲁没有出来露面。潘自力对此并不诧异,确认照会送达之后就转头离开,在围观的印度民众雨点般的牛屎团子、臭鸡蛋中,大使馆的轿车左右腾挪,终于安全返回。

印军的溃败是从12月25日开始的。第四军和第四师的指挥部相继丧失指挥能力后,印军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部队进入ai自动指挥模式,只是这套系统的人工智能有点低。

我军穿插部队卡死印军退路时,其实第四师在平原地区还有一些留守部队,光坦克就有一个营——m26“潘兴”坦克营,这坦克太重、动力太差,爬不了山,就当留守了。

留守的第四师部队带着两个阿萨姆邦步兵营在巴克鲁旁向山上发起进攻,想把第四师其他部队的后撤道路打通。

显而易见,在没有军、师参谋部的情况下,坦克营也忘记防空和隐蔽的事情了,坦克营和步兵营变成了“一次性使用”的部队,不到半天就丢失了全部的坦克,残余的步兵、坦克兵腿着回去了。

……

“印军在巴克鲁旁丢弃的坦克能开动吗?前方部队有人会开吗?”

张国华拨通155团前线指挥部的电话。

刘广通:“这些坦克我方战士都不会开……”

“那就原地炸毁,炸药要用足。”“咳,司令员,但是印军俘虏会开,我们在努力把三辆比较完好的潘兴式坦克挪回去。”

“那就好。前线会有一段时间后勤补给稍显紧张,你们在战斗中要注意控制弹药用量,在临近平原的地区,注意提前修筑阵地和屯集一部分弹药。”

“是,明白。”

德让宗到达旺的公路上,我军边防部队和民兵正将大批的俘虏向后方押送。

自卫反击战进行到12月底,我军的后勤压力陡增。

在达旺方向前出作战的部队一共3个团加若干边防、民兵部队,总兵力1万1千多,但第四师和伴随的阿萨姆邦军队被我军俘虏了16000人,这后勤压力能不大吗。

俘虏放不放是得由中央做决定的,在决定释放之前这些俘虏都得养着,所以只好努力后送,送到错那、最好一直送到拉萨,给前线省点儿粮食。

……

在对面,cia情报员乔森纳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后送小王子”。

乔森纳和凯文潜入印度境内,不但亲身考察了西里古里走廊的战场情况,还意外发现了一枚未爆的中国导弹。两人贿赂了印度军队,将导弹拆开,再一路用假证件和美元开路,把导弹偷运回了东巴基斯坦。

东巴基斯坦达卡情报站立刻全速运转起来,包了架飞机绕了半个地球,直接把导弹

空运回美国本土。

“中国军队就是用这种导弹,捣毁了印度在西里古里走廊的运输线?”

中情局科学情报办公室主任斯科维尔问乔森纳当时看到的详细情况。

“西里古里走廊的运输线最先是遭到中国高空投掷的炸弹攻击,”乔森纳说,“这些炸弹摧毁了铁路桥和公路桥。我观察过现场,投掷的应该是两千磅级炸弹。在铁路和公路暂时中断后,中国第二批飞机发射这种导弹,精确攻击滞留在道路上的火车和汽车。”

斯科维尔:“现场的具体情况?”

“印军的摩托化车辆在公路上排着队被摧毁,绵延1公里以上;此外还有四列火车瘫痪在铁道上,这些汽车和火车更彻底地堵塞了交通。”

斯科维尔转身仔细看着导弹,这枚导弹运过来的时候被切割成三段,现在已经简单地拼接起来。2.55米长的弹体,弹头有四片小翼作为方向舵,尾部大面积的弹翼保证导弹飞行稳定。

“这种导弹,1952年底中国军队在朝鲜首次使用,七年之后它还是最有效率的空地武器,”斯克维尔说,“奥德福德,你对它熟悉吗?”

agm-12导弹技术总监、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奥德福德点点头,“看到它的头部我就知道这一定是电视制导导弹。我的agm-12在研制时前后修改了四次气动外形,如果能够早一点得到中国导弹的实物就好了,可以省很多时间。”

斯科维尔拍拍奥德福德肩膀:“你和你的团队已经很优秀了。你们三年前取得了技术突破,现在美国空军已装备了上千枚agm-12……它比agm-12小一些,对吗?”

奥德福德:“agm-12全长3.05米,这枚中国导弹确实小一些。但是中国的这种导弹可能是一个系列,导引头采用了相同的技术,但尺寸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射程和不同的装药量。”

……

“光学镜头组。”

在实验室,美国的检测人员用镊子夹起几块嵌在弹头壳里的玻璃碎渣,推测出了这里本来应该是什么设备。

“电视摄像系统。和雷声公司开发的产品差不多嘛。”镜头组后面的几个零件被扯了出来。

“电子设备盒……”检测人员打开一个盒子,“我看出来了,微型晶体管。”

斯科维尔:“我当然知道。3124035号,微型晶体管加工技术专利,应该是中国人开的公司在北美注册的。德州仪器公司和那个白手套公司打了四个月官司,现在已经决定支付专利费了。”

“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接近正常,这真是好事,”检测员手里不停,一边嘴巴絮絮叨叨地说道,“很多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最近几个月已经可以买到了,中国人比俄国人有商业头脑,愿意和美国做贸易,只要我们不惹他们。”

“但是我们只能买到商业技术,买不到武器,”斯科维尔说,“因此洛克希德、雷声、玛丽埃塔的工作还是无法取代……”

……

三个月前。

“杰克,德仪决定与“港电”和解,我们今后向港电支付平面工艺的专利使用费。”

德州仪器公司的电子电路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在他的实验室工作,一名同事推门进来告诉他公司最近的动态。

“什么?那个白手套公司赢了?”基尔比很吃惊。

“是的,港电的专利注册时间比我们早几个月,而且他们出示了完整的专利文档,时间证据和样品。我们的律师团无法驳倒他们。”

“呵,六个人加起来年薪二十万的律师团……”基尔比笑了笑,渐渐地,他笑不出来了,“糟糕。”

五天之后,基尔比委托查询的港电公司手持的电子电气类专利列表邮寄到了。

打开文件袋,第一份专利就是晶体管的平面工艺,也就是德州仪器刚刚认输付钱的东西。

在硅片上进行刻蚀氧化注入,可以一次性把一大板的半导体核心加工成型,切割下来就可以做晶体管,而且这种加工工艺可以做出尺寸很小的半导体核心来,也就是微型晶体管。

第二份专利是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改进的生产工艺,通过安排硅片上核心的位置,使得切割封装和插管脚都可以用流水线机器生产,省去了人工制作过程。

第三份专利也是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叫做“集成电路”,在硅片上加工出晶体管核心之后,就不切割了,因为硅片刻蚀的是特殊设计的图形,再稍微调整一下平面工艺,就可以构成一块内含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器件的电路。

第四份……

第五份……

一连四份专利文档,全都是在平面工艺的基础上改进或者革新的产物,四个发展方向。

基尔比丢开文件袋,像葛优一样软瘫在沙发上。

“杰克,你从港电的专利中挖掘出什么了?”基尔比的直接上司马克·谢泼德进来问。

“我的工作好像中国人已经做过了。”基尔比指着工

作台上的一个架子,“那个玩意儿。”

谢泼德把架子上的一个小火柴盒拿下来,这是个小型仪器盒,正中间是一块硬币大小的硅片,硅片里集成了6个晶体管,但另外又在硅片边缘上方插焊了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

“平面工艺之后,港电注册了4个改进专利,哪一个会成功?”谢泼德像是在自言自语,“这四个专利,哪一个是唐华注册的?”

基尔比:“四个专利的发明人一样,都写的是唐华、谢希德、黄坤。”

谢泼德:“你一定坚信‘集成电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吗?”

“那当然,我的直觉告诉我是这样。”

“那我或许应该建议高层,购买这项专利的使用授权。”谢泼德说。

无论是平面工艺还是衍生出来的四项改进技术,港电公司的开价都十分合理,这也是德州仪器为什么在法律纠纷持续三个月之后果断决定和解的原因。德州仪器公司自己计算过,平面工艺授权如果无争议拿到手,扣掉授权费用,每年可以让德州仪器多赚近100万美元。

“集成电路一定是晶体管的进化方向,甚至是计算机的进化方向,”基尔比说,“好吧我认输了……那墙应该挂上唐华的肖像,不过这可能不太政治正确。”

基尔比指的墙上,是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的肖像,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主流看法是他们三人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但在1956年就有些非主流看法,认为唐华是发现晶体管的第四个主要科学家。

基尔比对唐华念念不忘,不过唐华并没有打喷嚏之类的超距离感应症状。

抢注晶体管新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的工作是1958年底就悄悄在进行了。1959年,唐华的重点已不在集成电路。10月份,唐华把一系列关于激光、激光器设计的论文提交到了苏联科学院的几个物理杂志,这几篇1960年1月刊登的论文会把激光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