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七十五章 新的国民精神

大连。

年底的大连靠着渤海上吹来的暖流,街头还能依稀看到些许秋叶缤纷,和关外其他省区有截然不同的面貌。碧波荡漾的海面,包裹着斑斓的山群,山海相连,只是偶有的小雪会让南方人林徽因微微不适。

港口的海风轻轻吹拂,带着几缕余韵一直吹到市区里来。因为海原大地震的关系,大连所有学校都放了两天假,林徽因扯拽着伍中豪皱褶的衣襟,一起到街道办事处向灾区捐钱。

这时候街上已经人山人海,捐钱的箱子前面人头攒动,伍中豪生怕发生什么意外,一直小心翼翼地护在林徽因身前。林徽因则一手抓着零钱,一手还拿着份报纸在看——她直到从报上看到林淮唐那张单手擎起赤旗的照片时,才知道养父又一次面临了最艰苦卓绝的挑战。

“你叔叔会没事的……”

伍中豪尝试安慰少女,但他一时也说不上什么大道理,本来林淮唐安排他和林徽因一起就近读书,是要他帮忙保护这女孩,到头来很多时候却还要林徽因来照顾他的生活,确实本末倒置了。

林徽因摇摇头,笑得很沉静:“他那样的一个人嘞!谁能让他出事呢?只有他自己。但他就老是这样,也不管别人怎么劝怎么说,总要到最危险最困难最辛苦的地方去。”说着这话,林徽因的眼里却有着谁都肉眼可见的憧憬:“所以……我总也最尊敬他……”

大连是中日两国海上交通的枢纽港口之一,在港区附近经常能遇到操日语口音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今天日本侨民的聚居区那一片,也张贴起了大量劝捐劝募的海报,还有很多幅征召司机的日语广告。

1920年年底的中国,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无非就是飞机、火车和汽车。飞机数量太少,运力也太小,支撑不起大规模的物资和人员运输,火车才是交通的主力,可火车最多只能延续到有铁轨的地方,再往前就只能靠汽车了。

据说法国和日本都已经同意向中国紧急借调一批卡车,可国内会开卡车的司机数量还是少得过分,所以很多大城市都能看到招募卡车司机的宣传画,不光是日本侨民,像青岛那边还在往德国侨民里头招募卡车司机。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献血?”

林徽因歪着脑袋问道,她那双明亮的大眼镜里面好像泛着星光,眨巴眨巴两下就让伍中豪根本没法拒绝,一口便答应下来。

人类历史上输血医疗的实践不少,但要一直到1628年,英国医生、生理学家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论,才奠定了输血的理论基础。19世纪以后,也是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戴尔设计了人类第一套具有可行性的近代输血设备,到二十年前奥地利医生兰斯坦纳提出人类的血液分为多种不同血型以后,输血疗法便逐渐成熟。

在国内红军很早就开始使用输血疗法,解放战争以后这种疗法则逐渐普及到各大医院,开始往民间推广,一般人也开始慢慢形成血型、输血一类的基础概念。但输血来源往往来自军队当中,民间一直都没有形成无偿献血的观念,直到这次海原大地震的冲击,北京协和医院才率先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无偿献血的血站,并很快推广到了国内的其他大城市。

天津、大连、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相继出现无偿献血的血站,不少老百姓出于传统中医的观念对此还抱有一些疑虑,但更多接受了近现代教育的青年学生,还有勇于奉献的党员们,都已经率先站了出来献血。

等林徽因和伍中豪赶来大连的献血站时,这里早被人群堵满。林徽因不巧还在这儿撞见了自己青梅竹马的老朋友谢婉谢莹,三人不期而遇,并且很快都一起因为尚未成年而被献血站婉拒,谢婉莹耸着肩膀失笑起来:“哈!真丢人……徽因,我在报上看到林书记长了,他真厉害,诶,你快告诉我林书记长平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怎么能做到这么多的事情!”

林徽因和谢婉莹认识这么多年,但她打心底其实挺怕谢婉莹那种“虎”得风风火火的性格,特别是问到关于林淮唐的问题时,林徽因就更不愿意回答,她直觉觉着关于林淮唐生活的事情就不应该告诉别人,只应该自己了解。

三个人就这样一起在街上走着,道路两旁还不时能撞到人声鼎沸的募捐活动。其实中国这几年来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虽然比十年前发展的好了太多,可绝大多数民众依旧没有受过可靠的近代教育,是什么让这么多人的热血涌动,为千里之外的海原而挂念呢?

也是因为社会党人和林淮唐的威望吧!

从青岛战争到东北战争,对外国战的一次次胜利,这老大国家的国势命运是实实在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就算是没有受过近现代民族和国家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直观感觉到从前欺负人的教民、买办和洋大人都不见了踪迹,分到土地的农民,生活待遇完全改善的工人,就算他们不懂现代民族、现代国家,可是只要给这些普通人以最基本的安定生活,他们就愿意向整个社会贡献出自己朴素的善良……

一些在公私合营的过程里“吃过亏”的大小老板,也站了出来捐钱。他们用产业的经营权换取政府发给的定息,生意是没法做了,可随着物价和金融的稳定、人民元的发行、各种生活物资供应能力的大幅度增强,阔老板们也发现手里的定息收入其实不算低,有的人生活水平比起革命以前甚至还有提高。

他们不用再受贪官污吏的索贿和宰割,也不用雇佣一群打手护院,丢掉良心成日里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种心理上的安定本身也是一种价值。

为了维护这样的现代生活,很多人都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帮红军的忙,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再来,就是海外的华侨。

因为时间仓促,海原大地震的消息在国外传播没有那么快,海外华侨华人们要组织起来捐款捐物资,或者回国参与救援工作,也都没有那么快。但负责分管侨务的陈嘉庚自己,已经率先捐款,他变卖了新加坡的橡胶公司,在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捐了二百万元,同时还自费买了一艘三千多吨的英国籍轮船,专门用来往国内运药品。

南洋、北美、欧洲的华侨华人爱国团体,在这两天也相继动员了起来。北美华侨还跟美国的产联工会合作,在旧金山成立了全美筹赈地震灾害总会,把一大批美国劳工界的代表也拉了进来,并推举了曾到过中国的伊丽莎白弗林担任筹赈总会主席。

原来庄文统和陈嘉庚是想劝说美国社会党有名的记者和主编约翰 里德来担任总会主席,因为里德在美国各界的知名度要比伊丽莎白弗林女士更高不少,他在美国社会党党内和产联系的工会团体里也特别有威望。

不过里德强烈提出他想直接到中国去,直接到震区去采访并写一篇足以打动全世界人心的报告文学,这个决定才不了了之。取而代之的,则是庄文统很快就为里德买好了去中国的船票,约翰 里德很快就能去看一看他朝思暮想的中国革命现状和那位著名的书记长林君汉先生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