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59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六十二章 最后

奠边府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来地处边境,位在越南本土和老挝的边界之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也是印支当局殖民地军在越北除了红河三角洲以外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

长山游击队的作战准备十分充分,黎鸿风很快就带张皮绠查看了根据地内储存的大量轻武器和弹药。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对法国人的缴获,前一段时间法国本土刚刚战败的时候,印支当局的管理状况特比混乱,越南社会党人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夺取了为数不少的军械库。

剩下的另外一大部分,当然是来自北方的援助。

这些援助物资要直接运到谅山、高平等地的越军手上很容易,但想送到老挝东南部的深山密林里来,还是很花费了一番手脚。

张皮绠最清楚长途跋涉运输这批物资是花费了大家多少心力,许多民工穿过亚热带丛林的迷雾时,都很容易感染上各种热带病,更不要说大量蚊虫的袭扰,就算到了长山根据地里张皮绠也经常被带钩刺的野藤绊住。

丛林又浓又密,明灿的阳光竟然穿不透繁枝茂叶织成的天幕,只是偶尔从网眼里透进几粒光斑。脚下是软绵绵的淤黑积叶,眼前的一棵不知名大树上悬挂着网状的气根,微荡着,像一排绞索,再向前纵目远望,觉得目力锐减,前面好像是一条绿得发黑的隧道通向无底深渊,每一步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探险。

这或许也是方声洞没有直接向越南派出大量成建制志愿军部队的原因吧?

训练迫击炮的场地是士兵们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一片空地,为了避免占用为数不多的耕地,专门选择了一处地形崎岖、土质松散的山坡之间。

山麓的另一头,就散落着长山根据地的耕地。

黎鸿风组织了很多老挝和越南的边民在这里开垦农田,也有一些游击队的民兵受了伤以后,一边休息治疗,一边也跟着在这里种田。

张皮绠知道广西往越南这边运了不少粮食,越北的越军主力部队是肯定不缺这一点粮食的。可是长山根据地的条件要艰苦恶劣很多,支前民工穿山越岭,冒着热带病和殖民地军的威胁给长山根据地运输物资,那当然要优先运输比较贵重的东西,像粮食这类大宗物资只能往后稍稍,最重要的还是武器和药品。

药品。

最重要的就是奎宁,也就是印度尼西亚盛产的金鸡纳霜。这是亚热带痢疾的特效药,据说最早在南美有一个发烧的印第安人,非常的口渴,他发现了一滩死水,并喝了其中的水,他发现里面的水很苦,并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水池周围的奎纳树给毒死了。然而,他的发烧很快就消失了,他与村民分享这个意外发现后,南美印第安人就一直开始用金鸡纳树皮治疗痢疾一类疾病。

耶稣会的教士把金鸡纳霜带到欧洲,奎宁类物质就逐渐成为了欧洲殖民者攻克热带自然条件的利器,甚至可以说欧洲人能够殖民东南亚,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他们发现的金鸡纳霜这种奎宁类药物。

中国本土不产金鸡纳霜,为了支援越南从荷属东印度群岛专门买了不少奎宁药品。这也是多亏了南洋华侨的帮助,一直和社会党人关系密切的陈嘉庚现在就负责着中国和海外华侨间联间络的工作,这一次采购金鸡纳霜也由他负责。

按照陈嘉庚的建议,金鸡纳树的树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宁和奎尼丁的重要原料,适宜生长在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日本殖民时期就曾在台湾的中央山脉地区试种,广东、广西、云南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也可以种植金鸡纳树。

从1919年开始,这三个省份就都开始引种金鸡纳树,现在从龙州一路上披荆斩棘送到长山根据地的奎宁类药品,其中有百分之六十还是来自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采购,剩下百分之四十则是由闽粤桂台等地自产了。

台湾省是从1906年开始引进种植金鸡纳树,种植经验比较丰富,这次把相关种植生产扩大到闽粤桂三省的时候,就是从台湾调回来了不少有这类种植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农民,此外日本也有几位农业专家因此奔赴广西工作。

援助越南革命,并不是中国一家之事,朝鲜、日本也都有向越南派出志愿军,只是因为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在林淮唐建议下干脆都由方声洞统一负责领导。

越南的革命更能凸显出东亚联盟理事会的重要性,朝鲜、日本虽然也有参加对俄援助,但那毕竟是联盟之外的事务,除中国以外的东亚国家参与度都不高,不像越南,支持其革命算得上是中朝日三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如果不是龙州送来的金鸡纳霜,我之前在西贡的时候就病死在路上了。”

黎鸿风也常和张皮绠谈起这些事情,他讲广西话的时候给张皮绠的感觉就是一个完全的中国人,不过根据地里也有很多一点中国话都听不懂的老挝人、越南人,这点没有妨碍他们和张皮绠的合作,也没有妨碍革命的推进。

张皮绠用粉笔在树桩做成的木板上画图写字,他教课很仔细,不仅教游击队的战士如何操作和保养这些轻型迫击炮,也手把手教他们在山地作战中如何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不断调整战位和打击方向,同时怎么躲避开敌人的火力压制。

张皮绠说道:“如果要出击奠边府,我们还是需要准备更多粮食、马料和盐,以粮食计算,游击队员一天用粮0.75公斤的标准,我们要准备一万人30天作战所需的粮食。”

除了中国的援助以外,剩下的部分就要根据地自筹。越南民工大多体型瘦小,营养差,一个男子步行背粮不过30公斤,待他将粮食运到前线,自己在路上就吃掉一半。在越北,一旦脱离中国边境,越军作战时背粮跟进的民工人数几乎相等于开往前线的正规军人数。

“筹粮我们自己来解决,只是麻袋需要中国方面援助一些。”黎鸿风解释说,“粮食根据地自己可以种出来,秋收后我们就大举出击,粮食问题不会很大。根据地的问题是自产布料的能力很差,像麻袋到时候作战少说也要上万条吧。”

“麻袋运输起来比较容易,肯定没问题。”张皮绠道。

中方还可以使用贯通中越两国的滔滔藤条江水进行运输,越方有小船百余只,顺水而下可以直抵老挝越南边界,用船运粮比马驮人背的效率要高多了。但中国地处藤条江上游,水浅船只不足;越方只有小船百来只,无处寻觅新船。

中越双方商议的结果是,将水运作为运粮的主要方式,中国一侧的山岭之中长竹遍野,可以砍下来捆扎竹排。考虑到竹排运输有去无回,中方作出决定,安排经费购造1000个竹排,向老挝方向运送粮食。从巴丹至莱州有一河段处于峡谷之中,水中有礁石阻碍航道,滇南驻军还派出工兵顺河而下,炸除了礁石。

张皮绠就准备等秋收以后气候适当的时候发起进攻,他给黎鸿风制订的具体作战部署是:先以游击队主力军配合一部进驻老挝的越军正规部队攻取整个莱州地区,然后进军老挝境内的上寮。这是主要作战方向。同时以次要兵力攻打中寮,以少量牵制性的小股兵力进至下寮,造成南北夹击上寮之势。

莱州以南75公里处的奠边府,就是通往老挝和越南的咽喉要道,是西北的一扇大门。它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8公里,四面为高山所围,山上长满树木,人烟稀少,交通闭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印支殖民地军想要保住上寮,到时候就一定会调动主力部队进驻奠边府,以及位于奠边府周边西南老挝境内的孟溪、孟夸,建立起连结上寮和奠边府的南乌江防线。

“到时候敌人一定来得十分仓促。”张皮绠一边用粉笔在木板上作图,一边向黎鸿风分析,“这就给了我们调增兵力,包围奠边府,歼灭印支当局一支主力军的机会,越北的正规军大部队也可以趁机解放河内,整个北部地区都会因此彻底解放。”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